
长江中游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特征及其优化整合研究
Study on overlapping characteristics and optimization of national natural protected areas in the middle Yangtze River basin
【目的】定量分析长江中游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特征及其优化整合对策,为我国自然保护地的合理规划与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长江中游流域6类66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核密度指数方法,定量分析其交叉重叠特征和优化整合对策。【结果】长江中游流域共21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存在交叉重叠,主要集聚分布于鄱阳环湖、大别山南部武陵山脉和伏牛山等区域;在省级行政区划交界、流域区划交界、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内,优化整合应优先考虑以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自然公园4类为主体分别进行类型整合、范围调整、吸收合并和同类合并。【结论】运用ArcGIS定量可视化叠加分析方法,可以有效识别并判断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现状、特征及问题,有利于科学构建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及其空间格局规划。
【Objective】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conduct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overlapping characteristics of national natural protected areas in the middle Yangtze River basin and their optimization and integration strategies. This could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rational planning and layout of natural protected areas in China. 【Method】The 661 national natural protected areas in the middle Yangtze River basin were classified into six types and us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study quantitatively revealed their overlapping characteristics and optimized integration strategies by using the ArcGIS nearest neighbor index and nuclear density index. 【Result】We found 214 overlapping national natural protected areas in the middle Yangtze River basin,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Poyang Lake, South of the Dabie Mountains Wuling Mountains and Funiu Mountains, as well as provincial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river basin divisions,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priority areas, and ecological function protection areas. Priority should be given to the above areas for optimization and integration and type integration. Moreover, similar mergers, absorption mergers, and scope adjustments should be carried out with national parks, nature reserves, scenic spots, and natural parks as goals. 【Conclusion】Using the ArcGIS quantitative visualization overlay analysis method, the problem of overlapping of natural protected areas can be effectively solved,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scientific construction of a country’s nature reserve system and its spatial pattern planning.
长江中游流域 / 国家级自然保护地 / 交叉重叠 / 优化整合
the middle Yangtze River basin / national natural protected area / overlapping / optimization and integration
[1] |
王毅. 中国国家公园顶层制度设计的实践与创新[J]. 生物多样性, 2017, 25(10):1037-1039.
|
[2] |
杨锐, 曹越. 论中国自然保护地的远景规模[J]. 中国园林, 2018, 34(7):5-12.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孔石, 曾頔, 杨宇博, 等. 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空间分布差异比较[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3, 44(11):56-61.
|
[9] |
姜超, 马社刚, 王琦淞, 等. 中国5种主要保护地类型的空间分布格局[J]. 野生动物学报, 2016, 37(1):61-66.
|
[10] |
杨振, 程鲲, 付励强, 等. 东北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的空间重叠分析[J]. 生态学杂志, 2017, 36(11):3305-3310.
|
[11] |
郭子良, 张曼胤, 崔丽娟, 等. 中国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布局及其动态[J]. 生态学杂志, 2019, 38(2):532-540.
|
[12] |
马童慧, 吕偲, 雷光春. 中国自然保护地空间重叠分析与保护地体系优化整合对策[J]. 生物多样性, 2019, 27(7):758-771.
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构建是国际社会高度重视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近年来, 中国已关注到自然保护地空间重叠交叉的问题, 并出台了《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为落实这一战略, 需要对现有保护地的彼此关系与空间分布进行系统研究。为此, 本研究收集了8,572个不同类型和级别自然保护地的坐标、生态系统类型、行政区域及边界等信息, 筛选出1,532个具有空间重叠、管理部门交叉的自然保护地, 计算地理集中指数并采用ArcGIS软件进行了核密度分析, 得出空间重叠保护地分布的生态地理区、生态系统类型、交叉管理部门、所在省份等空间分布特点。研究结果显示: (1)鲁中山区、太行山、大别山、天目山-怀玉山、皖江等生态功能区的自然保护地重叠最为严重(核密度Mean > 6, Max > 8), 其中太行山区、大别山区、天目山-怀玉山区为重叠保护地密度高的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 目前10个国家公园试点区域中仅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湖南南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三处位于保护地重叠高密度区; (2)原主管部门中, 原国家林业局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交叉管理保护地数量最多, 为294个; (3)黑龙江、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湖南等省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地空间重叠状况明显高于其他省区, 而晋冀豫与皖鄂赣这两处三省交界处重叠程度更高, 其他多处三省交界区域也存在保护地的中度重叠。故上述生态地理区、原主管部门与行政区应作为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优先普查区域与优化整合重点对象。基于重叠保护地核密度热点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与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分析框架, 本研究按照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三类, 对不同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优先性与类型提出了初步建议, 以期为当前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改革的紧迫需求提供参考。
|
[13] |
欧阳志云, 徐卫华, 杜傲, 等. 中国国家公园总体空间布局研究[M]. 北京: 中国环境出版集团, 2018.
|
[14] |
张卓然, 唐晓岚, 贾艳艳. 保护地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以长江中下游为例[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7, 44(3):439-447.
|
[15] |
王法辉. 基于GIS的数量方法与应用[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9.
|
[16] |
彭杨靖, 樊简, 邢韶华, 等. 中国大陆自然保护地概况及分类体系构想[J]. 生物多样性, 2018, 26(3):315-325.
自1956年我国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 截至2016年底, 我国已建立了约10种类型且数量庞大的自然保护地。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不仅是国家提出的重要任务,也是我国自然保护地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 由于我国目前各类自然保护地尚无统一的分类体系, 已有的自然保护地之间存在着概念界定不清、分类体系混乱、主导功能模糊、地理空间重叠等诸多问题。这不仅严重阻碍了我国现有自然保护地的优化整合和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而且不便于开展国际交流。因此迫切需要明确自然保护地的定义, 建立一套适用于我国且有利于国际交流的自然保护地分类体系。本文在介绍自然保护地的概念与内涵,以及我国10类自然保护地建设和分类体系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梳理了我国自然保护地的发展历程, 比较了各类自然保护地的定义、内涵以及主要分类依据,并提出了3种能够涵盖目前各类自然保护地的分类体系构想,它们分别基于IUCN保护区分类系统、保护对象自然属性和管理目标社会属性。希望这些构想能在未来自然保护地分类体系的研究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
[17] |
唐芳林, 王梦君, 孙鸿雁.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探讨[J]. 林业建设, 2018(1):1-5.
|
[18] |
吕偲, 曾晴, 雷光春.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保护地分类体系构建[J]. 中国园林, 2017, 33(8):19-23.
|
[19] |
赵智聪, 杨锐. 论国土空间规划中自然保护地规划之定位[J]. 中国园林, 2019, 35(8):5-11.
|
[20] |
|
[21]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