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中游流域水资源禀赋特征及其与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关系研究
马坤, 唐晓岚, 王燕燕, 任宇杰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2, Vol. 46 ›› Issue (3) : 21-30.
长江中游流域水资源禀赋特征及其与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关系研究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resources endowments and its spatial relationship with natural protected areas in the middle Yangtze River basin
【目的】定量分析长江中游流域水资源禀赋格局及其与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关系,为流域型自然保护地的合理规划与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构建水资源禀赋综合评价模型,结合ArcGIS技术,从数量和密度的角度定量揭示长江中游流域水资源禀赋格局与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关系。【结果】长江中游流域水资源高、较高、中、较低和无禀赋区分别占研究区的2.61%、29.13%、40.01%、18.58%和9.67%,其中高禀赋区位于鄱阳环湖,无禀赋区位于唐白河流域;除地质公园外,其他自然保护地均与水资源禀赋存在较高空间关系,且在不同类型水资源及其生态系统功能、社会经济价值方面表现的相关性具有明显差异;具有水资源高禀赋的鄱阳南湖和较高禀赋的梁子湖群四级流域自然保护地分布极少,应加强对该地区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管控力度。【结论】结合ArcGIS技术,以自然保护为目标的水资源禀赋综合评价模型能够定量揭示水资源禀赋格局与快速识别其保护空缺现状,有利于我国水资源保护与流域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Objective】The aim of this work is to conduct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endowment pattern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middle Yangtze River basin and its spatial relationship with natural protected areas. This would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rational planning and layout of basin-type natural protected areas. 【Method】By constructing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of water resource endowments and combining ArcGIS technolog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resource endowment patterns and different types of natural protected areas in the middle Yangtze River basin was quantitatively reveal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quantity and density. 【Result】The higher, high, medium, low and no endowment areas in the middle Yangtze River basin accounted for 2.61%, 29.13%, 40.01%, 18.58% and 9.67% of the study area, respectively. The high endowment area was located in Poyang Lake, and the no endowment area was located in the Tangbai River basin. Except for geoparks, other natural protected areas had a high coupling relationship with water resource endowments, and there wer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water resources and their ecosystem functions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values.South Poyang Lake and the Liangzi Lake Group, which had a high endowment of water resources, had very few natural protected areas in the fourth-level basin, and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control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is area should be strengthened. 【Conclusion】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of water resource endowments with nature conservation as the goal, combined with ArcGIS technology, can quantitatively reveal the pattern of water resource endowments and quickly identify its conservation vacancy status,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basin-type nature reserve systems in China.
the middle Yangtze River basin / water resources endowment / natural protected areas / spatial relationship
[1] |
鲍超, 邹建军. 基于人水关系的京津冀城市群水资源安全格局评价[J]. 生态学报, 2018, 38(12):4180-4191.
|
[2] |
杨锐, 曹越. 论中国自然保护地的远景规模[J]. 中国园林, 2018, 34(7):5-12.
|
[3] |
|
[4] |
|
[5] |
|
[6] |
熊鹰, 孙维筠, 汪敏, 等. 长株潭城市群水资源与经济发展要素的时空匹配[J]. 经济地理, 2019, 39(1):88-95.
|
[7] |
马童慧, 吕偲, 雷光春. 中国自然保护地空间重叠分析与保护地体系优化整合对策[J]. 生物多样性, 2019, 27(7):758-771.
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构建是国际社会高度重视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近年来, 中国已关注到自然保护地空间重叠交叉的问题, 并出台了《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为落实这一战略, 需要对现有保护地的彼此关系与空间分布进行系统研究。为此, 本研究收集了8,572个不同类型和级别自然保护地的坐标、生态系统类型、行政区域及边界等信息, 筛选出1,532个具有空间重叠、管理部门交叉的自然保护地, 计算地理集中指数并采用ArcGIS软件进行了核密度分析, 得出空间重叠保护地分布的生态地理区、生态系统类型、交叉管理部门、所在省份等空间分布特点。研究结果显示: (1)鲁中山区、太行山、大别山、天目山-怀玉山、皖江等生态功能区的自然保护地重叠最为严重(核密度Mean > 6, Max > 8), 其中太行山区、大别山区、天目山-怀玉山区为重叠保护地密度高的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 目前10个国家公园试点区域中仅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湖南南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三处位于保护地重叠高密度区; (2)原主管部门中, 原国家林业局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交叉管理保护地数量最多, 为294个; (3)黑龙江、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湖南等省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地空间重叠状况明显高于其他省区, 而晋冀豫与皖鄂赣这两处三省交界处重叠程度更高, 其他多处三省交界区域也存在保护地的中度重叠。故上述生态地理区、原主管部门与行政区应作为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优先普查区域与优化整合重点对象。基于重叠保护地核密度热点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与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分析框架, 本研究按照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三类, 对不同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优先性与类型提出了初步建议, 以期为当前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改革的紧迫需求提供参考。
|
[8] |
|
[9] |
欧阳志云, 徐卫华, 杜傲, 等. 中国国家公园总体空间布局研究[M]. 北京: 中国环境出版集团, 2018.
|
[10] |
岳华, 袁丽萍. 基于大理苍山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措施的研究[J]. 林业科技情报, 2020, 52(3):59-60,63.
|
[11] |
俞孔坚, 王春连, 李迪华, 等. 水生态空间红线概念、划定方法及实证研究[J]. 生态学报, 2019, 39(16):5911-5921.
|
[12] |
李鹏飞. 自然保护区与风景名胜区重叠区生态评估及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策略研究 :以合阳县为例[D]. 西安: 西北大学, 2019.
|
[13] |
王壬, 陈莹, 陈兴伟.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自然资源学报, 2014, 29(8):1441-1452.
|
[14] |
张城, 李晶, 周自翔. 基于水供给服务空间流动模型的渭河流域水资源安全格局[J]. 地理科学, 2021, 41(2):350-359.
基于VIC模型量化了渭河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关系;构建了水供给服务流动模型,模拟了渭河流域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水资源安全格局,利用地理探测器探寻了区域水资源安全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① 流域内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平均每年有10.89 %的地区经上游水资源补给后达到用水安全,补给不充分和未受补给的区域增加,不利于流域可持续发展。② 2005年水资源安全指数(WSI)最高,2010年最低。区域WSI的变化是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导因素为农业耗水量和人口。③ 农业耗水和生活耗水对区域水安全的解释力最强,通过研究发现渭南市农业用水效率过低,西安咸阳市人均生活用水过高。应倡导节水型农业、控制城市用水定额、调整水费、增强居民节水意识以提高流域水资源安全。
|
[15] |
邵骏, 欧应钧, 陈金凤, 等. 基于水贫乏指数的长江流域水资源安全评价[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6):889-894.
|
[16] |
郑德凤, 王佳媛, 李钰, 等. 基于节水视角的中国水资源压力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J]. 地理科学, 2021, 41(1):157-166.
基于水资源节约视角,采用区域水资源规划消耗量占该地区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比重来测算水资源压力指数,运用趋势分析、探索性数据分析(ESDA)方法对2005—2017年中国31个省市水资源压力指数空间格局演化特征与空间相关性进行分析,并选取8个相关变量,采用地理探测器探究影响水资源压力指数空间分异的因素,结论如下:① 研究期内,部分省份水资源压力指数呈上升趋势,环渤海、长江下游和黄河下游等水资源压力较高地区具有较大的节水潜力;水资源压力空间分布不均,东西方的区域差异大于南北方。② 水资源压力指数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且集聚现象不断加强,水资源压力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地区空间分布较为稳定。③ 2005—2017年,影响全国水资源压力空间分异最主要的因素是万元GDP用水量与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东部地区水资源压力主要由人口数量、生活用水量、牲畜数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决定;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主要受万元GDP用水量与COD排放量的影响。
|
[17] |
丁超, 胡永江, 王振华, 等. 虚拟水社会循环视域下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J].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2):356-371.
|
[18] |
李红清. 长江流域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与生态保护[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1, 20(2):150-155.
|
[19] |
张国平, 赵琳娜, 许凤雯, 等. 基于流域结构分析的中国流域划分方案[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46(3):417-423.
|
[20] |
欧阳志云, 杜傲, 徐卫华. 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分类研究[J]. 生态学报, 2020, 40(20):7207-7215.
|
[21] |
王浩, 秦大庸, 王建华, 等. 西北内陆干旱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04, 19(2):151-159.
|
[22] |
|
[23] |
赵智聪, 彭琳, 杨锐. 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背景下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构[J]. 中国园林, 2016, 32(7):11-18.
|
[24] |
王志锋, 宿星, 常慧丽. 中国水资源禀赋及其空间差异分析[J]. 甘肃科学学报, 2007, 19(1):145-148.
|
[25] |
刘佳骏, 董锁成, 李泽红. 中国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11, 26(2):258-269.
|
[26] |
赵同谦, 欧阳志云, 王效科, 等. 中国陆地地表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价[J].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18(4):443-452.
|
[27] |
朱一中, 夏军, 谈戈. 西北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分析预测与评价[J]. 资源科学, 2003, 25(4):43-48.
|
[28] |
孟珍珠, 唐德善, 魏宇航, 等. 和谐论在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 水资源保护, 2016, 32(3):54-58,116.
|
[29] |
李金路. 风景名胜区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J]. 中国园林, 2019, 35(3):21-24.
|
[30] |
张卓然, 唐晓岚, 贾艳艳. 保护地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以长江中下游为例[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7, 44(3):439-447.
|
[31] |
马坤, 唐晓岚, 刘思源, 等. 长江流域国家级保护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国家公园廊道空间策略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 27(9):2053-2069.
|
[32] |
燕然然, 蔡晓斌, 王学雷, 等. 长江流域湿地自然保护区分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 湿地科学, 2013, 11(1):136-144.
|
[33] |
贾艳艳, 唐晓岚, 张卓然. 长江中下游流域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及其与人类活动强度关系研究[J]. 世界地理研究, 2020, 29(4):845-855.
|
[34] |
唐芳林, 吕雪蕾, 蔡芳, 等.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思考[J]. 风景园林, 2020, 27(3):8-13.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