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1981, Vol. 5 ›› Issue (03): 22-32.doi: 10.3969/j.jssn.1000-2006.1981.03.002
叶培忠;陈岳武;蒋恕;郭木春;刘大林;康亦强;林启洋;周材恭
Ye Peizhong, Chen Yuewu and Jiang Shu(Nanjing Techonogical College of Forest Products)Guo Muchun, Liu Dalin, Rang Yiqiang and Lin Qiyang(Yanghou Forest Farm, Fujian Province)Zhou Caigong
摘要: <正> 一、引言 据各地检验,杉木种子发育健全具有发芽能力的一般只占30%左右,其余60%—70%的种子发育异常(涩粒和瘪粒)无生活能力。从而提高了育苗成本费。这是杉木种子工作中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之一。当前,许多种子园即将投产利用,如何改善种子的播种品质、降低育苗造林成本,已成为种子园集约管理的当务之急。为此,我们从1976年起对杉木种子生活力的变异进行了研究。现就四年的试验结果,分析和讨论如下。 二、材料和方法 1976年,在福建洋口林场1966年和1975年的嫁接种子园(简称种,下同)和优树收集区(简称收,下同)以及1967年的实生苗种子园内,设置了固定的观测样株。计有无性系(或家系)44个,样树55株。每年从各样株固定的树冠部位(上、中、下),分别随机采摘充分成熟、发育正常和无病虫害的球果10个(每株30个),逐个进行人工解剖,统计出发育健全、涩粒和瘪粒种子的数目,并按球果和样株计算各自所占的百分比率,然后将此值经反正弦换算并进行数理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