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9, Vol. 33 ›› Issue (05): 117-.doi: 10.3969/j.jssn.1000-2006.2009.05.026
唐艳龙1,温小遂2,3*,杨清培3,施明清2,钟安建3,桂良杰3
出版日期:
2009-10-18
发布日期:
2009-10-18
基金资助:
TANG Yanlong1, WEN Xiaosui2,3*, YANG Qingpei3, SHI Mingqing2, ZHONG Anjian3, GUI Liangjie3
Online:
2009-10-18
Published:
2009-10-18
摘要: 为找出湿地松林影响萧氏松茎象发生的关键小气候因子,应用小气候常规观测方法对6个萧氏松茎象不同危害程度林地的小气候进行了比较观测,并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面温度对萧氏松茎象危害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地面光照强度,两者的灰色关联度都在0.8以上,两者与萧氏松茎象有虫株率均呈显著负相关。由实验得知,越靠近地表的小气候因子对萧氏松茎象的发生影响越大。
中图分类号:
唐艳龙,温小遂,杨清培,等. 影响萧氏松茎象发生的关键小气候因子[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3(05): 117-.
TANG Yanlong1, WEN Xiaosui2,3*, YANG Qingpei3, SHI Mingqing2, ZHONG Anjian3, GUI Liangjie3. Key microclimate factors related to the outbreak of Hylobitelus xiaoi Zhang[J].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9, 33(05): 117-.DOI: 10.3969/j.jssn.1000-2006.2009.05.026.
[1]张润志. 萧氏松茎象——新种论述(鞘翅目:象甲科)[J]. 林业科学,1997,33(6):541-545. [2]温小遂,匡元玉,施明清,等. 萧氏松茎象成虫的取食、产卵和行为[J]. 昆虫学报,2004,47(5):624-629. [3]Wen X S, Kuang Y Y, Shi M Q, et al. Biology of Hylobitelus xiaoi Zhang (Coleoptera:Curculionidae ), a new pest of slash pine, Pinus elliottii Engelm[J]. 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 2004, 97(6): 1958-1964. [4]唐艳龙,余林,温小遂,等. 萧氏松茎象研究进展[J]. 江西植保,2006,29(4):163-166,169. [5]温小遂,施明清,匡元玉. 萧氏松茎象发生成因及生态控制对策[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26(4):495-498. [6]孙儒泳. 动物生态学原理[M]. 2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7]张孝羲.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 [8]温小遂,施明清,叶萌,等. 萧氏松茎象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J]. 昆虫知识,2003,40(6):556-560. [9]肖金香. 农业气象学[M].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 [10]中央气象局. 地面观测规范[M]. 北京:气象出版社,1979. [11]谭绍满,黄金龙. 托里桉混交林小气候特点初探[J]. 生态学报, 1985,5(3):241-248. [12]杨茂精,黄镜光. 稀疏马尾松混交红椎后的小气候特点[J]. 林业科学研究,1998,11(5):560-563. [13]潘守文. 野外小气候观测的数据处理问题[J]. 南京大学学报,1990,26(1):149-157. [14]贾乃光. 数理统计[M]. 2版.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 [15]邓聚龙. 灰理论基础[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16]丁世飞,李照会.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研究中华稻蝗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程度[J].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7,13(2):135-137. [17]唐艳龙,温小遂,许永青,等.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环境因子与萧氏松茎象危害程度的关系[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29(3):356-359. [18]钦俊德. 昆虫与植物的关系[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19]Wen X S,Shi M Q, Zhu L B, et al. Effect of pruning and ground treatments on the populations of Hylobitelus xiaoi Zhang, a new debarking weevil in slash pine plantations[J].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Entomology, 2006(8): 263-265. |
[1] | 王立超, 陈凤毛, 董晓燕, 盛若成, 李欢, 王梦瑶. 滑刃属线虫一中国新记录种Aphelenchoides paradanlianensis[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2): 169-174. |
[2] | 李子纯, 郝德君, 李慧, 李长燕, 许丹雯仪, 杨华磊, 赵培渊. 松墨天牛GST基因克隆及高温胁迫下的表达特性分析[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1): 28-36. |
[3] | 陈友梅, 夏馨蕊, 叶建仁, 朱丽华. 马尾松胚性愈伤组织对松材线虫的抗性评价[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1): 37-45. |
[4] | 王俊伟, 胡龙娇, 吴小芹. 不同抗性松树家系中松材线虫致病力和繁殖力比较[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1): 21-27. |
[5] | 阎雄飞, 杨刘继, 刘永华, 李刚, 冯江帅. 枣飞象成虫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分析[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6): 245-251. |
[6] | 薛明宇, 郝德君, 赵旭东, 耿薏舒, 胡天义, 解春霞. 极端气候对美国白蛾在我国潜在适生区分布的影响预测[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5): 197-203. |
[7] | 谢佳铭, 曹传旺, 孙丽丽, 李明俊, 张瑞琼. 舞毒蛾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结构预测及其与杨树次生物质的分子对接分析[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5): 211-220. |
[8] | 彭萌萌, 吴红渠, 张佳雯, 闫丽琼, 曹传旺, 孙丽丽. 基于RNAi技术解析美国白蛾HcAnk1和HcAnk2基因功能及对HcNPV的敏感性[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3): 181-190. |
[9] | 方静, 张书曼, 严善春, 武帅, 赵佳齐, 孟昭军. 两种丛枝菌根真菌复合接种对青山杨叶片抗美国白蛾的影响[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2): 144-154. |
[10] | 祝艳艳, 贾瑞瑞, 付钰, 常林, 岳远征, 杨秀莲, 王良桂. 不同楸树品种对茎腐病的抗性差异研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2): 155-165. |
[11] | 张馨方, 王广鹏, 张树航, 李颖, 郭燕. 不同抗螨性板栗差异次生代谢物筛选与分析[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2): 234-240. |
[12] | 赵亚楠, 孙天骅, 王利峰, 许强, 刘军侠, 高宝嘉, 周国娜. 油松抗性相关激素与代谢物对油松毛虫取食与剪叶刺激的响应[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1): 219-226. |
[13] | 张丞慧, 祖国浩, 王海洋, 薛昊. 蝇克跳小蜂属1中国新记录种(膜翅目:跳小蜂科)[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1): 214-218. |
[14] | 孙凯丽, 贺春玲, 胡俊杰, 方全博, 栾科, 任迎丰, 肖治术. 岩田蜾蠃𧎥在黄喙蜾蠃腹部的寄生习性研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47(6): 243-250. |
[15] | 程方, 孙婷玉, 叶建仁. 抗松针褐斑病湿地松未成熟合子胚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47(6): 175-182.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