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0, Vol. 34 ›› Issue (02): 1-5.doi: 10.3969/j.jssn.1000-2006.2010.02.001
• 研究论文 • 下一篇
王磊1,2,丁晶晶1,季永华1,梁珍海1,李荣锦1,阮宏华3
出版日期:
2010-05-14
发布日期:
2010-05-14
基金资助:
WANG Lei1,2, DING Jingjing1, JI Yonghua1, LIANG Zhenhai1, LI Rongjin1, RUAN Honghua3
Online:
2010-05-14
Published:
2010-05-14
摘要: 利用江苏省第4次(2000年)和第5次(2005年)森林资源清查主要数据汇编,建立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与 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方程,对江苏省森林植被的碳储量和碳密度动态变化及其碳汇经济价值进行了估算。结果 表明:2005年全省森林总碳储量约为2 516.56万t,2000—2005年间年均增加约160.0万t,表明其是CO2的“ 汇”,平均碳密度约为21.2 t/hm2,远小于全国和世界的平均值。从地区分布看,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森 林碳储量分别占全省的18.54 %、8.68 %和72.78 %,在全省13个地级市中,徐州市的森林植被碳储量最大, 占全省总量的20.93 %,其次是宿迁市、淮安市,最低的是南通市,仅占全省的0.92 %;平均碳密度以苏南 较高、苏中次之、苏北较低。从森林类型看,全省大部分碳储量集中在阔叶林中,杨树是优势树种,5年间 杨树造林面积增加值占全省新增林地面积的90.27 %,占全省森林总碳储量的比例由39.51 %增加到66.12 % ;针叶林造林面积和碳储量均呈现下降趋势。从龄组看,全省森林碳储量主要集中在幼龄林和中龄林中, 2005年两者之和约占全省总量的72.86 %。5年间全省累计森林碳汇经济价值约96.0亿元。
中图分类号:
王磊,丁晶晶,季永华,等. 江苏省森林碳储量动态变化及其经济价值评价[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4(02): 1-5.
WANG Lei,, DING Jingjing, JI Yonghua, LIANG Zhenhai, LI Rongjin, RUAN Honghua. The dynamic carbon storage and economic value assessment of forest in Jiangsu province[J].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0, 34(02): 1-5.DOI: 10.3969/j.jssn.1000-2006.2010.02.001.
[1]Ceulemans R, Janssens I A, Jach M E. Effects of CO2 enrichment on trees and forests: lessons to be learned in view of future ecosystem studies[J]. Annals of Botany, 1999, 84: 577 -590. [2]Lal R. Forest soils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05, 220: 242-258. [3]Fang J Y, Chen A P, Peng C H. Changes in forest biomass carbon storage in China between 1949 and 1998[J]. Science, 2001, 292: 2320-2323. [4]Piao S L, Fang J Y, Philippe Ciais. The carbon balance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in China [J]. Nature, 2009, 458: 1009-1014. [5]周玉荣,于振良,赵士洞. 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和碳平衡[J]. 植物生态学报,2000,24(5):518- 522. [6]方精云,陈安平. 中国森林植被碳库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J]. 植物学报,2001,43(9):967-973. [7]张德全,桑卫国,李日峰,等. 山东省森林有机碳储量及其动态的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2002,26(增 刊):93-97. [8]曹军,张镱锂,刘燕华. 近20年海南岛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J]. 地理研究,2002,21(5):551-560. [9]焦秀梅,项文化,田大伦. 湖南省森林植被的碳贮量及其地理分布规律[J]. 中南林学院学报,2005,25 (1):4-8. [10]光增云. 河南省森林碳储量及动态变化研究[J]. 林业资源管理,2006,4:56-61. [11]黄从德,张健,杨万勤,等. 四川省及重庆地区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J]. 生态学报,2008,3:966-975. [12]黄从德,张健,杨万勤,等. 四川森林植被碳储量的时空变化[J]. 应用生态学报,2007,18(12):2687- 2692. [13]江苏省林业局. 江苏省森林资源报告[R]. 南京:江苏省林业局,2005. [14]唐罗忠,生原喜久雄,黄宝龙,等. 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杨树人工林的碳储量及其动态[J]. 南京林业大学学 报:自然科学版,2004,28(2):1-6. [15]方精云,陈安平,赵淑清,等. 中国森林生物量的估算:对Fang等Science一文(Science,2001,291:2320- 2322)的若干说明[J]. 植物生态学报,2002,26(2):243-249. [16]刘国华,傅伯杰,方精云. 中国森林碳动态及其对全球碳平衡的贡献[J]. 生态学报,2000,20(5):733- 740. [17]方精云,刘国华,徐嵩龄. 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J]. 生态学报,1996,16(5):497-508. [18]王兵,杨锋伟,郭浩. LY/T 1721,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S]. 北京:国家林业局,2008. [19]于贵瑞. 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碳蓄积[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
[1] | 杨永. 裸子植物的系统分类:历史、现状和展望[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3): 14-26. |
[2] | 张瑞, 周正虎, 王传宽, 金鹰. 东北温带森林不同材性树种木质部解剖和水力性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3): 229-236. |
[3] | 黄永健, 荀航, 张保, 尤俊昊, 姚曦, 汤锋. HPLC同时测定竹笋中8种酚酸类物质含量的方法研究及其应用[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3): 237-244. |
[4] | 邓云飞. 安息香科的系统学研究进展[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3): 27-35. |
[5] | 李家亮, 巫大宇, 毛康珊. 柏木属的分类地位和物种多样性研究现状与建议[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3): 36-45. |
[6] | 李涌福, 杨庆华, 陈林, 张敏, 向其柏, 王贤荣, 段一凡. 木犀属内分组关系的分类修订[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3): 58-62. |
[7] | 杨皓, 刘超, 庄家尧, 张树同, 张文韬, 毛国豪. 不同载体菌肥对紫穗槐生长和光合特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3): 81-89. |
[8] | 丁咏, 刘鑫, 张金池, 王宇浩, 陈美玲, 李涛, 刘孝武, 周悦湘, 孙连浩, 廖艺. 酸雨类型转变对杉木林地土壤和细根生长的影响[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3): 90-98. |
[9] | 武燕, 黄青, 刘讯, 郑睿, 岑佳宝, 丁波, 张运林, 符裕红. 西南喀斯特地区马尾松人工林林龄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3): 99-107. |
[10] | 卜晓婷, 付威, 李淑娴, 徐志标, 彭大庆, 徐林桥. 幼化和外源激素对娜塔栎嫩枝扦插生根的影响及其生根解剖学观察[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2): 129-136. |
[11] | 杜晋城, 李欣欣, 王泽亮, 刘偲, 钟毅, 王丽华. 聚乙二醇胁迫下3个油橄榄品种生理指标响应[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2): 137-143. |
[12] | 方静, 张书曼, 严善春, 武帅, 赵佳齐, 孟昭军. 两种丛枝菌根真菌复合接种对青山杨叶片抗美国白蛾的影响[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2): 144-154. |
[13] | 张馨方, 王广鹏, 张树航, 李颖, 郭燕. 不同抗螨性板栗差异次生代谢物筛选与分析[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2): 234-240. |
[14] | 杨宏, 伊贤贵, 王贤荣, 吴桐, 周华近, 陈洁, 李蒙, 朱兆青. 樱花新品种‘元春’[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2): 275-276. |
[15] | 田梦阳, 朱树林, 窦全琴, 季艳红. 薄壳山核桃-茶间作对‘安吉白茶’速生期光合特性的影响[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2): 86-96.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