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1, Vol. 35 ›› Issue (02): 139-142.doi: 10.3969/j.jssn.1000-2006.2011.02.030
袁传武1,史玉虎1,唐万鹏1,胡必平2
出版日期:
2011-04-13
发布日期:
2011-04-13
基金资助:
HubeiYUAN Chuanwu1 , SHI Yuhu1, TANG Wanpeng1, HU Biping2
Online:
2011-04-13
Published:
2011-04-13
摘要: 通过建立森林植被覆盖指数变化模型、林草地的流向分析模型、森林植被重心迁移模型,研究了20世纪最后10年间鄂西三峡库区森林植被在数量和空间上分布变化的特点。研究表明:10年间植被变化主要集中在鄂西三峡库区西北地区,特别是兴山县植被变化较多,而夷陵区东面变化较少。10 年来研究区林地净减少1 689 hm2,转化为草地面积574 hm2;草地面积净减少1 024 hm2,转化为耕地面积2 108 hm2。10年间研究区林地重心向西北部迁移了46 km,耕地重心向东部方向迁移了52 km,草地重心向东部方向迁移了32 km。
中图分类号:
袁传武,史玉虎,唐万鹏,等. 鄂西三峡库区森林植被数量及分布的变化分析[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5(02): 139-142.
HubeiYUAN Chuanwu , SHI Yuhu, TANG Wanpeng, HU Biping. Analyz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of forest vegetation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of western[J].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1, 35(02): 139-142.DOI: 10.3969/j.jssn.1000-2006.2011.02.030.
[1]匡文慧,张树文,张养贞,等. 吉林省东部山区近50年森林景观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6,28(3):38-45. [2]杨胜天,刘昌明,孙睿. 近20年来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变化分析[J]. 地理学报, 2002(6):679-684. [3]邓朝平,郭铌,王介民,等. 近20余年来西北地区植被变化特征分析[J]. 冰川冻土,2006,28(5):686-693. [4]朴世龙,方精云. 最近18年来中国植被覆盖的动态变化[J]. 第四纪研究,2001,21(4):294-302. [5]梁四海,陈江,金晓媚,等. 近21年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变化规律[J]. 地球科学进展,2007,22(1):33-40. [6]江晓波,马泽忠,曾文蓉,等. 三峡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 水土保持学报,2004(4):108-112 [7]王兆礼,陈晓宏,李艳. 珠江流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分析[J]. 生态科学,2006,25(4):303-307,311. [8]陈晓光,李剑萍,李志军,等. 宁夏盐池近年来植被与气候变化分析[J]. 生态学报,2006,26(5):1516-1522. [9]李月辉,胡远满,常禹,等. 大兴安岭呼中林业局森林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J]. 生态学报,2006,26(10):3347-3357. [10]杜继稳,梁生俊,胡春娟,等. 植被覆盖变化对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进展[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1,16(2):22-27. [11]彭鸿嘉,傅伯杰,陈利顶,等. 甘肃民勤荒漠区植被演替特征及驱动力研究——以民勤为例[J]. 中国沙漠,2004,24(5):628-633. [12]李建平,张柏,张树清. 吉林省西部草地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05,20(6):830-835. [13]乔锋,张克斌,张生英,等. 农牧交错区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遥感监测——以宁夏盐池为例[J]. 干旱区研究,2006,23(2):283-288. [14]弋良朋,尹林克,王雷涛. 基于RDVI的尉犁绿洲植被覆盖动态变化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8(6):66-71. [15]范建友,丁国栋,关博源,等. 正蓝旗植被覆盖动态变化的遥感监测[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5,3(4):54-59,86. [16]乔锋,张生英,张克斌,等. 宁夏盐池植被覆盖动态变化遥感监测[J].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3):181-183,186. [17]陈丹,钱峻屏,张虹鸥,等. 基于遥感数据的广东植被指数时空变化研究[J]. 生态科学,2006,25(5):412-416. [18]丁建丽,塔西甫拉提·特依拜,刘传胜. 策勒绿洲植被覆盖动态变化遥感研究[J]. 中国沙漠,2003,23(1):79-83. [19]湖北省环境保护局.湖北省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R].武汉:湖北省环境保护局,2002. [20]王思远,张增祥,周全斌,等. 遥感与GIS支持下的中国森林植被动态变化分析[J]. 资源科学,2002,24(5):64-69. [21]祝卓. 人口地理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 [22]肖文发,雷静品.三峡库区森林植被恢复与可持续经营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2):138-144. [23]谭景文.湖北植被区划[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1982(3):103-126. [24]班继德.鄂西植被研究[M].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25]杨大三.鄂西三峡库区防护林研究[M].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26]程瑞梅,肖文发,李建文,等. 三峡库区森林植被分类系统初探[J].环境与开发,1999,14(2):4-7. [27]肖文发,李建文,程瑞梅,等. 长江三峡库区陆生动植物生态[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
[1] | 丛明珠, 刘琪璟, 孙震, 董淳超, 钱尼澎. 长白山北坡植物群落β多样性及其组分驱动因素分析[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2): 99-106. |
[2] | 曹荔荔, 阮宏华, 李媛媛, 倪娟平, 王国兵, 曹国华, 沈彩芹, 徐亚明. 不同林龄水杉人工林地表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比较研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2): 91-98. |
[3] | 张怡婷, 夏念和, 林树燕, 丁雨龙. 我国寒竹属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2): 107-114. |
[4] | 胡衍平, 刘卫东, 张珉, 陈明皋, 程勇, 魏志恒, 庞文胜, 吴际友. 山乌桕家系叶片叶色参数和色素含量及其解剖结构研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2): 123-133. |
[5] | 王一洁, 王璐冕, 丁真慧, 钱程, 曹加杰. 城市滨水绿地空间夏季微气候效应研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2): 233-241. |
[6] | 赵国扬, 洪波, 高俊平, 赵鑫, 黄洪峰, 徐彦杰. 菊属新品种‘雀欢’[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2): 254-255. |
[7] | 任佳辉, 高捍东, 陈哲楠, 李浩, 刘强, 陈澎军. 杂交新美柳苗对盐涝胁迫的生长和生理响应[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2): 57-66. |
[8] | 董亚文, 陈双林, 谢燕燕, 郭子武, 张景润, 汪舍平, 徐勇敢. 林下植被演替过程中毛竹和主要优势树种叶片建成成本变化特征[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1): 179-186. |
[9] | 徐薪璐, 孔淑鑫, 吕卓, 江帅君, 赵婉琪, 林树燕. 靓竹叶色表型叶片形态、结构与光合特性相关性研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1): 145-154. |
[10] | 曹永慧, 陈庆标, 周本智, 葛晓改, 王小明. 不同截雨干旱时间对毛竹叶片氮含量时空分布的影响[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1): 155-161. |
[11] | 隋夕然, 李军, 陈娟, 华军, 沈谦, 杨洪胜, 何前程, 李由, 王伟, 彭冶, 葛之葳, 张增信. 徐州市侧柏人工林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物种多样性变化[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1): 171-178. |
[12] | 尹华康, 张晋东, 黄金燕, 蒲冠桦, 毛泽恩, 周材权, 黄耀华, 付励强. 四川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主食竹空间分布特征[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1): 187-193. |
[13] | 孔凡斌, 金晨涛, 徐彩瑶. 罗霄山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耦合协调关系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1): 245-254. |
[14] | 龚霞, 吴银明, 王海峰, 曾攀, 唐亚, 温铿, 焦文献. 花椒新品种‘蜀椒1号’[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1): 265-266. |
[15] | 吴桐, 王贤荣, 伊贤贵, 周华近, 陈洁, 李蒙, 陈祥珍, 高书成. 樱花新品种‘胭脂雪’[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1): 267-268.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