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样地调查法分析了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林隙大小对林隙植物和更新的影O响结果表明: 林隙大小对林隙中树木密度、优势度、幼苗向幼树的转化率和幼苗、幼树的空间格局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O林响隙中幼苗、幼树个体密度及种密度随林隙面积增大而迅速减小,成树的个体密度和种密度变化不O大大林隙中幼苗向幼树的转化率明显高于小林隙O小林隙的更新苗多由小龄级的幼苗组成,而大林隙中幼树所占比例较大O不同树种在不同大小级林隙内相对优势度位序不同,大体表现为阳性树种在大林隙中具有较大的优势度,而耐阴树种在较小的林隙中优势度较大O在大林隙( >200 m2 ) 和中等林隙( 100 ,... 200 m2 )中,各树种的幼苗、幼树均呈集群分布,而在小林隙( < 100 m2 ) 中则为随机分布。
						
						
						
						
					
					
					
					
					
					
					
					
					
					 
					
					
					
					
					
					
					
					
						
						
						
							
								
									
{{custom_sec.title}}
								
								
									
{{custom_sec.title}}
								
								
								
								{{custom_sec.content}}
							
						 
						
						
						
						
						
						
						
							
参考文献
						
						
							[ 1 J 喊润国, 王伯蒜, 刘静艳.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大小和发育阶段林隙的树种多样性研究[JJ. 应用生态学报, 2000 , 1 1 (4) :485 -488.
[2 J 刘庆, 吴彦. 滇西北亚高山针叶林林窗大小与更新的初步分析[J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2 , 8 ( 5 ) :453 -459.
[ 3 J 熊小刚, 熊高明, 谢宗强. 神农架地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树种更新研究[JJ. 生态学报, 2002 , 22 (11) :2001 - 2005.
[4 J 达良俊, 杨永川, 宋永昌. 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主要组成种的种群结构及更新类型[JJ. 植物生态学报, 2004 , 2 8 (3) :376 一
384.
[ 5 J Kneeshaw DD, Bergeron Y. Canopygap characteristics and tree replacement in the southeastern boreal forest[ JJ. Ecology , 1998,79 :783 -794.
[6 J 喊润国, 余世孝, 刘静艳, 等. 海南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林隙更新规律的研究[JJ. 生态学报, 1 9 9 9 , 1 9 ( 2 ) :151-158.
[7 J 吴宁. 贡嘎山东坡亚高山针叶林的林窗动态研究[JJ. 植物生态学报, 1999,23 ( 3) :228 - 237.
[ 8 J 龙翠玲, 余世孝, 魏鲁明, 等. 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干扰状况与林隙特征[JJ. 林业科学, 2005 ,41( 4) :13 - 19.
[9 J 龙翠玲, 余世孝, 熊志斌, 等. 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的植物多样性与更新[JJ. 生物多样性, 200 5 , 1 3 (1) :43 - 50.
[10 J 刘金福, 洪伟, 陈清林. 格氏拷种群生态学研究v . 格氏拷种群空间格局及其动态的研究[JJ. 福建林学院学报, 1 9 9 9 , 19 (2) : 118 一
123.
[ 11J 朱守谦. 喀斯特森林生态研究( I ) [MJ. 贵阳: 贵州科技出版社,1993.
[ 12J Denslow J S. Disturbance and diversity in tropical rain forests: the density effect [JJ. Ecology Application, 1995, 5: 962 - 968.
[13 J 陶建平, 喊润国. 海南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林隙幼苗库动态规律研究[JJ. 林业科学, 2004 , 40 (3) :33 - 38.
						
						
						
						
						
						
						
						
						
						
						
						
							
								
基金
							
							
								收稿日期: 20 07 - 06 - 18 修固日期: 2007 - 11 - 19
基金项目: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黔科合J字( 2007 )2049 号) ;贵州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黔教科200 1 0 2 8 ) ;贵
州师范大学博士基金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龙翠玲( 1 97 3一) ,女,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植被生态学及恢复生态学的研究, longcuiling898@ 163.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