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9, Vol. 33 ›› Issue (02): 27-.doi: 10.3969/j.jssn.1000-2006.2009.02.007
高贵宾1,2,顾小平1*,吴晓丽1,朱如云3,林峰3,岳晋军1
出版日期:
2009-04-18
发布日期:
2009-04-18
基金资助:
GAO Guibin1,2, GU Xiaoping1*, WU Xiaoli1, ZHU Ruyun3, LIN Feng3,YUE Jinjun1
Online:
2009-04-18
Published:
2009-04-18
摘要: 对设施内外绿竹的出笋规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设施内绿竹出笋比露天早40 d,笋期历时3个半月,露天历时3个月,设施栽培具有提早出笋和延长笋期的作用。整个笋期,设施内竹丛出笋共3.94株/m2,总产量1 125.90 g/m2,平均笋产量为290.00 g/株,新竹平均胸径为4.39 cm;露天竹丛出笋共3.15株/m2,总产量为98840 g/m2,平均笋产量为320.00 g/株,新竹平均胸径为4.74 cm。设施内单位面积笋产量较大,但笋的品质和成竹品质偏低,绿竹设施栽培技术及其经营管理水平仍需不断完善。
中图分类号:
高贵宾,顾小平,吴晓丽,等. 设施栽培绿竹笋用林的出笋规律[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3(02): 27-.
GAO Guibin1,2, GU Xiaoping1*, WU Xiaoli1, ZHU Ruyun3, LIN Feng3,YUE Jinjun1. Study on shoot emergence of Bambusa oldhamii in greenhouse[J].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9, 33(02): 27-.DOI: 10.3969/j.jssn.1000-2006.2009.02.007.
[1]胡超宗,李天佑,金爱武,等. 塑料大棚雷竹栽培技术[J]. 浙江林业科技,1994,14(5):42-55. [2]肖丽霞,胡小松,阎师杰. 绿竹笋的物理性状和品质分析[J]. 粮油加工,2004(1):62-63. [3]曹玉林,沈敏东. 发展农业设施栽培的探讨[J]. 上海农业科技,2002(2):12-14. [4]高贵宾,张小平,顾小平,等. 设施内外绿竹光合作用日变化及影响因子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30(3):494-498. [5]潘孝政,金芳义. 绿竹笋期生物学特征观察研究[J]. 竹子研究汇刊,1999,9(3):51-60. [6]何奇江,汪奎宏,翁甫金. 毛竹笋用林冬笋覆盖试验初报[J]. 竹子研究汇刊,2002,21(2):27-31. [7]徐昌棠. 雷竹覆盖增温技术[J]. 宁波农业科技,2006(4):31-32. [8]余全胜. 雷竹覆盖促成早出笋栽培技术[J]. 安徽农业,2004(11):9. [9]翁永发,吴晓峰,张耀辉. 红壳竹覆盖栽培试验初报[J]. 浙江林业科技,2002,22(6):25-27. [10]卢秀贞. 地面覆盖对黄甜竹生长影响的初步研究[J]. 福建林业科技,2007,34(1):93-96. [11]周永丽,孙鹏,干少雄,等. 白夹竹笋促成技术试验初报[J]. 世界竹藤通讯,2005,3(2):30-33. [12]干少雄,周永丽,马光良,等. 麻竹笋用林丰产栽培技术[J]. 四川林业科技,2005,26(5):86-89. [13]邹跃国. 麻竹笋用林高效可持续经营技术[J]. 世界竹藤通讯,2005,3(2):26-29. [14]金川,王月英,董孔竹,等. 绿竹丰产因子测试及配套技术研究[J]. 浙江林业科技,1992,12(5):9-16. [15]张文燕,缪妙青,林忠平,等. 绿竹造林及丰产培育技术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1999,12(2):146-151. [16]潘孝政. 大木竹及其栽培[J]. 竹子研究汇刊,1993,12(3):70-74. |
[1] | 杨永. 裸子植物的系统分类:历史、现状和展望[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3): 14-26. |
[2] | 张瑞, 周正虎, 王传宽, 金鹰. 东北温带森林不同材性树种木质部解剖和水力性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3): 229-236. |
[3] | 黄永健, 荀航, 张保, 尤俊昊, 姚曦, 汤锋. HPLC同时测定竹笋中8种酚酸类物质含量的方法研究及其应用[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3): 237-244. |
[4] | 邓云飞. 安息香科的系统学研究进展[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3): 27-35. |
[5] | 李家亮, 巫大宇, 毛康珊. 柏木属的分类地位和物种多样性研究现状与建议[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3): 36-45. |
[6] | 李涌福, 杨庆华, 陈林, 张敏, 向其柏, 王贤荣, 段一凡. 木犀属内分组关系的分类修订[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3): 58-62. |
[7] | 杨皓, 刘超, 庄家尧, 张树同, 张文韬, 毛国豪. 不同载体菌肥对紫穗槐生长和光合特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3): 81-89. |
[8] | 丁咏, 刘鑫, 张金池, 王宇浩, 陈美玲, 李涛, 刘孝武, 周悦湘, 孙连浩, 廖艺. 酸雨类型转变对杉木林地土壤和细根生长的影响[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3): 90-98. |
[9] | 武燕, 黄青, 刘讯, 郑睿, 岑佳宝, 丁波, 张运林, 符裕红. 西南喀斯特地区马尾松人工林林龄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3): 99-107. |
[10] | 卜晓婷, 付威, 李淑娴, 徐志标, 彭大庆, 徐林桥. 幼化和外源激素对娜塔栎嫩枝扦插生根的影响及其生根解剖学观察[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2): 129-136. |
[11] | 杜晋城, 李欣欣, 王泽亮, 刘偲, 钟毅, 王丽华. 聚乙二醇胁迫下3个油橄榄品种生理指标响应[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2): 137-143. |
[12] | 方静, 张书曼, 严善春, 武帅, 赵佳齐, 孟昭军. 两种丛枝菌根真菌复合接种对青山杨叶片抗美国白蛾的影响[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2): 144-154. |
[13] | 张馨方, 王广鹏, 张树航, 李颖, 郭燕. 不同抗螨性板栗差异次生代谢物筛选与分析[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2): 234-240. |
[14] | 杨宏, 伊贤贵, 王贤荣, 吴桐, 周华近, 陈洁, 李蒙, 朱兆青. 樱花新品种‘元春’[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2): 275-276. |
[15] | 田梦阳, 朱树林, 窦全琴, 季艳红. 薄壳山核桃-茶间作对‘安吉白茶’速生期光合特性的影响[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2): 86-96.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