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0, Vol. 34 ›› Issue (03): 101-106.doi: 10.3969/j.jssn.1000-2006.2010.03.021
周春来,吴小芹*,叶利芹,叶建仁
出版日期:
2010-06-29
发布日期:
2010-06-29
基金资助:
ZHOU Chunlai, WU Xiaoqin*, YE Liqin, YE Jianren
Online:
2010-06-29
Published:
2010-06-29
摘要: 对南京地区竹叶锈病的病原及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京地区竹叶锈病的病原主要有3种,分别为刚竹柄锈菌(Puccinia phyllostachydis)、长角柄锈菌(Puccinia longicornis)和竹夏孢锈菌(Uredo ignava)。刚竹柄锈菌和长角柄锈菌主要以冬孢子堆在竹叶越冬,二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冬孢子堆下面的菌丝产生的夏孢子,此外,刚竹柄锈菌的初侵染源还包括少量能越冬的夏孢子堆。竹叶锈病的潜育期为10~15 d,夏孢子可造成多次侵染,6月及10月为侵染高峰期。竹叶锈病的发生未发现转主寄生现象。
中图分类号:
周春来,吴小芹,叶利芹,等. 南京地区竹叶锈病病原及发生规律研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4(03): 101-106.
ZHOU Chunlai, WU Xiaoqin*, YE Liqin, YE Jianren. Studies on the pathogen and the occurrence trends of the bamboo leaf rust in Nanjing[J].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0, 34(03): 101-106.DOI: 10.3969/j.jssn.1000-2006.2010.03.021.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九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2]朱熙樵. 南京的竹叶锈病及其病原菌[J]. 江苏林业科技,1992,16(1):27-30. [3]马良进,池万银,黄德仁. 绿竹叶锈病病原及其防治药剂的筛选[J]. 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22(1):66-69. [4]方中达. 植病研究方法[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5]王云章,庄剑云. 中国真菌志:锈菌目[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6]戴芳澜. 中国真菌总汇[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7]魏景超. 真菌鉴定手册[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8]陆家云. 植物病原真菌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9]朱熙樵,张九能,陈建华. 竹秆锈病研究.I:病原发生规律的探讨[J]. 南京林产工业学院学报,1983,6(4):39-45. [10]朱熙樵,张九能,陈建华. 竹秆锈病研究.II:竹杆锈病菌生物学特性的探讨[J]. 竹类研究,1983(1):46-53. |
[1] | 王立超, 陈凤毛, 董晓燕, 盛若成, 李欢, 王梦瑶. 滑刃属线虫一中国新记录种Aphelenchoides paradanlianensis[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2): 169-174. |
[2] | 李子纯, 郝德君, 李慧, 李长燕, 许丹雯仪, 杨华磊, 赵培渊. 松墨天牛GST基因克隆及高温胁迫下的表达特性分析[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1): 28-36. |
[3] | 陈友梅, 夏馨蕊, 叶建仁, 朱丽华. 马尾松胚性愈伤组织对松材线虫的抗性评价[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1): 37-45. |
[4] | 王俊伟, 胡龙娇, 吴小芹. 不同抗性松树家系中松材线虫致病力和繁殖力比较[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1): 21-27. |
[5] | 阎雄飞, 杨刘继, 刘永华, 李刚, 冯江帅. 枣飞象成虫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分析[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6): 245-251. |
[6] | 薛明宇, 郝德君, 赵旭东, 耿薏舒, 胡天义, 解春霞. 极端气候对美国白蛾在我国潜在适生区分布的影响预测[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5): 197-203. |
[7] | 谢佳铭, 曹传旺, 孙丽丽, 李明俊, 张瑞琼. 舞毒蛾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结构预测及其与杨树次生物质的分子对接分析[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5): 211-220. |
[8] | 彭萌萌, 吴红渠, 张佳雯, 闫丽琼, 曹传旺, 孙丽丽. 基于RNAi技术解析美国白蛾HcAnk1和HcAnk2基因功能及对HcNPV的敏感性[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3): 181-190. |
[9] | 方静, 张书曼, 严善春, 武帅, 赵佳齐, 孟昭军. 两种丛枝菌根真菌复合接种对青山杨叶片抗美国白蛾的影响[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2): 144-154. |
[10] | 祝艳艳, 贾瑞瑞, 付钰, 常林, 岳远征, 杨秀莲, 王良桂. 不同楸树品种对茎腐病的抗性差异研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2): 155-165. |
[11] | 张馨方, 王广鹏, 张树航, 李颖, 郭燕. 不同抗螨性板栗差异次生代谢物筛选与分析[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2): 234-240. |
[12] | 赵亚楠, 孙天骅, 王利峰, 许强, 刘军侠, 高宝嘉, 周国娜. 油松抗性相关激素与代谢物对油松毛虫取食与剪叶刺激的响应[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1): 219-226. |
[13] | 张丞慧, 祖国浩, 王海洋, 薛昊. 蝇克跳小蜂属1中国新记录种(膜翅目:跳小蜂科)[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1): 214-218. |
[14] | 孙凯丽, 贺春玲, 胡俊杰, 方全博, 栾科, 任迎丰, 肖治术. 岩田蜾蠃𧎥在黄喙蜾蠃腹部的寄生习性研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47(6): 243-250. |
[15] | 程方, 孙婷玉, 叶建仁. 抗松针褐斑病湿地松未成熟合子胚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47(6): 175-182.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