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1, Vol. 35 ›› Issue (01): 144-147.doi: 10.3969/j.jssn.1000-2006.2011.01.035
王宏毅
出版日期:
2011-01-14
发布日期:
2011-01-14
基金资助:
WANG Hongyi
Online:
2011-01-14
Published:
2011-01-14
摘要: 继1982年在江苏省发现松材线虫后,中国大陆、台湾及香港12个省的113个城市中相继发现松材线虫,松材线虫对于林业的危害已迫在眉睫。从松材线虫侵入中国以来的历史分析,它主要发生在中国海拔1 000 m以下的地区,而且在低海拔地区危害严重。危害最为严重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珠江三角洲,并且在前一地区较后者更为严重;危害中等严重的地区包括长江中游、珠江中游及中国中部高海拔及丘陵地区;在海拔大约1 000 m的地方,如云贵高原,松材线虫仅为局部发生,且危害较轻。松材线虫在中国主要发生在沿江河流域特别是长江流域,说明了其在中国扩散的另一生物地理学特征是从东到西及从沿海到内陆的扩散。与其他强势入侵物种相似,松材线虫的扩散是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经济对外开放,松材线虫开始入侵,而且入侵地点发生在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前沿。松材线虫沿着长江流域扩散也与长江流域是中国经济大动脉,同时中国经济也是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相关。因此,中国的地理地形特征、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域情况及二者的互动决定了松材线虫在中国的发生、发展及扩散情况
中图分类号:
王宏毅. 中国松材线虫的生物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5(01): 144-147.
WANG Hongyi. The biogeography and economic geography of the pine wood nematode in China[J].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1, 35(01): 144-147.DOI: 10.3969/j.jssn.1000-2006.2011.01.035.
[1]Cheng H, Lin M, Li W. Pine Wilt Disease occurrence on Pinus thunbergii in Nanjing, China[J]. Forest Pest and Disease, 1982(4): 1-5. [2]Cheng H. Advance in occurrence and researches on pine wilt disease caused by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J]. Plant quarantine, 1988(1): 11-17. [3]Rutherford T A, Mamiya Y, Webster J M. Nematodeinduced pine welt disease: factors influencing its occurrence and distribution[J]. Forestry Science, 1990, 36(1): 145-153. [4]The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The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s Notice[R].Beijing:The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2004—2007. [5]Yang B, Pan H, Tang J, et al. Nematodes of Pinewoods[M]. Beijing: 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 2003. [6]Wan F. Bioinvasion in China[M]. Beijing: Science Publishing House, 2009. [7]Ding J, Mack R N, Lu L, et al. Chinas booming economy is sparking and accelerating biological invasions[J]. Bio Science, 2008, 58 (4): 317-324.第35卷 |
[1] | 王立超, 陈凤毛, 董晓燕, 盛若成, 李欢, 王梦瑶. 滑刃属线虫一中国新记录种Aphelenchoides paradanlianensis[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2): 169-174. |
[2] | 李子纯, 郝德君, 李慧, 李长燕, 许丹雯仪, 杨华磊, 赵培渊. 松墨天牛GST基因克隆及高温胁迫下的表达特性分析[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1): 28-36. |
[3] | 陈友梅, 夏馨蕊, 叶建仁, 朱丽华. 马尾松胚性愈伤组织对松材线虫的抗性评价[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1): 37-45. |
[4] | 王俊伟, 胡龙娇, 吴小芹. 不同抗性松树家系中松材线虫致病力和繁殖力比较[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1): 21-27. |
[5] | 阎雄飞, 杨刘继, 刘永华, 李刚, 冯江帅. 枣飞象成虫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分析[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6): 245-251. |
[6] | 薛明宇, 郝德君, 赵旭东, 耿薏舒, 胡天义, 解春霞. 极端气候对美国白蛾在我国潜在适生区分布的影响预测[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5): 197-203. |
[7] | 谢佳铭, 曹传旺, 孙丽丽, 李明俊, 张瑞琼. 舞毒蛾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结构预测及其与杨树次生物质的分子对接分析[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5): 211-220. |
[8] | 彭萌萌, 吴红渠, 张佳雯, 闫丽琼, 曹传旺, 孙丽丽. 基于RNAi技术解析美国白蛾HcAnk1和HcAnk2基因功能及对HcNPV的敏感性[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3): 181-190. |
[9] | 方静, 张书曼, 严善春, 武帅, 赵佳齐, 孟昭军. 两种丛枝菌根真菌复合接种对青山杨叶片抗美国白蛾的影响[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2): 144-154. |
[10] | 祝艳艳, 贾瑞瑞, 付钰, 常林, 岳远征, 杨秀莲, 王良桂. 不同楸树品种对茎腐病的抗性差异研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2): 155-165. |
[11] | 张馨方, 王广鹏, 张树航, 李颖, 郭燕. 不同抗螨性板栗差异次生代谢物筛选与分析[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2): 234-240. |
[12] | 赵亚楠, 孙天骅, 王利峰, 许强, 刘军侠, 高宝嘉, 周国娜. 油松抗性相关激素与代谢物对油松毛虫取食与剪叶刺激的响应[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1): 219-226. |
[13] | 张丞慧, 祖国浩, 王海洋, 薛昊. 蝇克跳小蜂属1中国新记录种(膜翅目:跳小蜂科)[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1): 214-218. |
[14] | 孙凯丽, 贺春玲, 胡俊杰, 方全博, 栾科, 任迎丰, 肖治术. 岩田蜾蠃𧎥在黄喙蜾蠃腹部的寄生习性研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47(6): 243-250. |
[15] | 程方, 孙婷玉, 叶建仁. 抗松针褐斑病湿地松未成熟合子胚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47(6): 175-182.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