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1, Vol. 35 ›› Issue (04): 34-38.doi: 10.3969/j.jssn.1000-2006.2011.04.007
高云,傅松玲*
出版日期:
2011-08-13
发布日期:
2011-08-13
基金资助:
GAO Yun, FU Songling*
Online:
2011-08-13
Published:
2011-08-13
摘要: 利用Li-6400光合测定仪于2010年8月下旬对同一立地条件下美国山核桃两个品种(Elliott和James)的光合生理指标及叶绿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两个品种的净光合速率及蒸腾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但峰值的大小和出现的时间不一致;(2)两个品种的净光合速率均与光合有效辐射、胞间CO2浓度、大气温度等因子呈负相关,而与气孔导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说明气孔导度是影响其光合速率的主导因子;(3)品种James的叶绿素a、b的值比Elliott的高,而叶绿素a/b的值比Elliott的低;品种James的光补偿点较Elliott的低,而最大净光合速率及表观量子效率较Elliott的高,表明James品种耐阴性较强,光适应范围较大,更适应于皖北地区的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
高云,傅松玲. 两个美国山核桃品种的光合生理特性比较[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5(04): 34-38.
GAO Yun, FU Songling. Research on the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varieties of pecan[J].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1, 35(04): 34-38.DOI: 10.3969/j.jssn.1000-2006.2011.04.007.
[1]Jaynes R.Pecan Culture in North America[M].Hamden:Northern Nut Growers Association,1979. [2]张日清,吕芳德.优良经济树种——美国山核桃[J].广西林业科学,1998,27(4):202-206. [3]麦克丹尼尔L H.坚果栽培[M].朱金兆,查多禄,魏康年,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4]Hubbard E E.Commercial Pecan Tree Inventory and Prospectus[M].Georgia: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1988. [5]董风祥,王贵喜.美国薄壳山核桃引种及栽培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 [6]Hunter D,Thompson T, Sanderlin R.Control of Pecan disease throgh genetic resistence[J].Southeasten Pecan Growers Association,1986,79:51-54. [7]吴国良,张凌云,潘秋红,等.美国山核桃及其品种性状研究进展[J].果树学报,2003,20 (5):404-409. [8]张日清,吕芳德.美国山核桃在原产地分布、引种栽培区划及主要栽培品种分类研究概述[J].经济林研究,2002,20(3):53-55. [9]徐德聪,吕芳德,唐荣青.美国山核桃叶片性状及其与苗木生长量的关系[J].经济林研究,2006,24 (1):16-20. [10]吕芳德,徐德聪,蒋瑶.美国山核桃无性系叶绿素的荧光特性[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6,26 (2):13-16. [11]唐文莉.美国山核桃引种品种苗期特性及生理生态特性研究[D ].安徽:安徽农业大学,2005. [12]Farguhar G D, Caernmerer S V, Berry J A.Models of photosynthesis[J].Plant Physiology,2001,125:42-45. [13]陈建勋,王晓峰.植物生理学试验指导[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14]刘弘,李保印,马杰,等.紫叶桃、绿叶桃光合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4,32 (2):318-320. [15]朱广廉,钟海文,张爱琴.植物生理学实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54 [16]郑淑霞,上官周平.8种阔叶树种叶片气体交换特征和叶绿素荧光特性比较[J]. 生态学报,2006,26 (4):1080-1087. [17]刘春华,温春生,陈秋波.橡胶苗光合“午休”现象探讨[J].热带农业工程,2009(2):14-18. [18]李映雪,谢晓金,李永秀,等.3种彩叶植物光合生理特性的差异[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37(5):64-66. [19]郭守华,杨晴,杨晓玲,等.金叶女贞光合色素特性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7,27 (1):84-87. [20]Caemmerer S V, Farquhar G D.Som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biochemistry of photosynthesis and the gas exchange of leaves [J].Plants,1981,153:376-387. [21]许大全.光合作用效率[M].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 [22]许大全.光合作用“午睡” 现象的生态、生理与生化[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0,26 (6):5-10. |
[1] | 丛明珠, 刘琪璟, 孙震, 董淳超, 钱尼澎. 长白山北坡植物群落β多样性及其组分驱动因素分析[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2): 99-106. |
[2] | 曹荔荔, 阮宏华, 李媛媛, 倪娟平, 王国兵, 曹国华, 沈彩芹, 徐亚明. 不同林龄水杉人工林地表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比较研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2): 91-98. |
[3] | 张怡婷, 夏念和, 林树燕, 丁雨龙. 我国寒竹属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2): 107-114. |
[4] | 胡衍平, 刘卫东, 张珉, 陈明皋, 程勇, 魏志恒, 庞文胜, 吴际友. 山乌桕家系叶片叶色参数和色素含量及其解剖结构研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2): 123-133. |
[5] | 王一洁, 王璐冕, 丁真慧, 钱程, 曹加杰. 城市滨水绿地空间夏季微气候效应研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2): 233-241. |
[6] | 赵国扬, 洪波, 高俊平, 赵鑫, 黄洪峰, 徐彦杰. 菊属新品种‘雀欢’[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2): 254-255. |
[7] | 任佳辉, 高捍东, 陈哲楠, 李浩, 刘强, 陈澎军. 杂交新美柳苗对盐涝胁迫的生长和生理响应[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2): 57-66. |
[8] | 董亚文, 陈双林, 谢燕燕, 郭子武, 张景润, 汪舍平, 徐勇敢. 林下植被演替过程中毛竹和主要优势树种叶片建成成本变化特征[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1): 179-186. |
[9] | 徐薪璐, 孔淑鑫, 吕卓, 江帅君, 赵婉琪, 林树燕. 靓竹叶色表型叶片形态、结构与光合特性相关性研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1): 145-154. |
[10] | 曹永慧, 陈庆标, 周本智, 葛晓改, 王小明. 不同截雨干旱时间对毛竹叶片氮含量时空分布的影响[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1): 155-161. |
[11] | 隋夕然, 李军, 陈娟, 华军, 沈谦, 杨洪胜, 何前程, 李由, 王伟, 彭冶, 葛之葳, 张增信. 徐州市侧柏人工林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物种多样性变化[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1): 171-178. |
[12] | 尹华康, 张晋东, 黄金燕, 蒲冠桦, 毛泽恩, 周材权, 黄耀华, 付励强. 四川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主食竹空间分布特征[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1): 187-193. |
[13] | 孔凡斌, 金晨涛, 徐彩瑶. 罗霄山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耦合协调关系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1): 245-254. |
[14] | 龚霞, 吴银明, 王海峰, 曾攀, 唐亚, 温铿, 焦文献. 花椒新品种‘蜀椒1号’[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1): 265-266. |
[15] | 吴桐, 王贤荣, 伊贤贵, 周华近, 陈洁, 李蒙, 陈祥珍, 高书成. 樱花新品种‘胭脂雪’[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1): 267-268.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