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1985, Vol. 9 ›› Issue (02): 1-14.doi: 10.3969/j.jssn.1000-2006.1985.02.001
• 研究论文 • 下一篇
陈岳武;施季森;陈世彬;康亦强;张敬源;郑如晃;周材恭;陈汛雷;林善斌
Chen Yuewu & Shi Jisen(Nanjing Institute of Forestry)Chen Shibin, Kang Yiqiang & Zhang Jingyuan(Yangkou Forest Farm, Fujian)Zheng Ruhuang & Zhou Caigong(Guanzhung Forest Farm, Fujian)Chtn Xunlei & Lin Shanbin
摘要: <正>一、引言 人类为增加林产品的收益,在认识和利用树木种内有益变异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数百年前,我国的杉木及日本的柳杉造林,就使用经过选择的优良类型或个体的种条。欧洲在十八世纪初也已应用经选择的种子造林。但是有关专门为生产种子而营造林分的想法,1787年始见于文献。十九世纪初Anderson(1906)和Oppermann(1923)分别发展了关于建立林木无性系种子园和实生种子园的思想。1934年Larson在《林木育种》的论文中比较完整地提出了无性系种子园的概念。到本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林木种子园”这个概念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六十年代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在这个时期中,主要是采用优树无性系嫁接繁殖建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