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McHarg I L. Design with Nature[M]. New York: Doubleday Natural History Press, 1969. [2]Malczewski J. GISbased landuse suitability analysis: A critical overview[J]. Progress in Planning, 2004(7): 623-651. [3]汪永华,何昉. 基于生态恢复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念探讨——以广东省佛山市为例[J]. 风景园林,2006(2):81-84. [4]梁艳平,刘兴权,刘越,等. 基于GIS的城市总体规划用地适宜性评价探讨[J]. 地质与勘探,2001,37(3):64-68. [5]赵文武,东野光亮,张银辉,等. MapGIS支持下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J]. 国土资源管理,2000,17(6):8-12. [6]唐宏,盛业华,陈龙乾. 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中若干技术问题[J]. 中国土地科学,1999,13(6):36-38. [7]周建飞,曾光明,黄国和,等. 基于不确定性的城市扩展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J]. 生态学报,2007,27(2):774-783. [8]郑宇,胡业翠,刘彦随,等. 山东省土地适宜性空间分析及其优化配置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2005,21(2):60-65. [9]汪成刚,宗跃光. 基于GIS的大连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0(1):109-115. [10]宗跃光,王蓉,汪成刚,等. 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潜力限制性分析以大连城市化区为例[J]. 地理研究,2007,26(6):1117-1126. [11]卢圣,王芳. 3S技术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 河北林果研究,2007,22(4):402-406. [12]常州市地方编纂委员会. 常州市志[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3]常州统计局. 常州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14]常州市园林局. 常州市绿地系统规划(2004—2020)[Z]. 常州市园林局,2004. [15]常州市规划设计院. 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Z]. 常州市规划设计院,2004. [16]建设部.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划(GB 50007—2002)[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7]唐曦,束炯,乐群. 基于遥感的上海城市热岛效应与植被的关系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119-128. [18]达良俊,李丽娜,李万莲,等. 城市生态敏感区定义类型与应用实例[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97-102. [19]俞孔坚,张蕾. 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禁建区及绿地系统——以山东菏泽为例[J]. 城市规划,2007,31(12):89-92. [20]常州市园林局. 常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4—2020)[Z]. 常州市园林局,2004. [21]Li Z W, Zeng G M, Jiao S, et al. Integrated assessment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of hilly region of red soil based on GIS: a case study in Changshai[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2004, 13(3): 358-361. [22]孙青丽,姚崇怀. 基于GIS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绿地景观生态规划[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11399-11401. [23]许浩,铃木雅和. 3S技术在东京都绿地分析与规划中的应用[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9(5):115-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