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念平,曾德军,王倩,等.新型竹结构建筑传热特性[J].科技导报,2010,28(20):87-90. [2] 任海青,张东升,潘雁红.竹材抗压动态破坏过程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1(2):47-50. [3] 朱一辛,关明杰,范玉凯.竹木复合单层板层积材中加捻竹束的预应力效应[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1(6):16-20. [4] 张晓冬,程秀才,班磊.竹木复合层合板抗疲劳性能的实验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4(4):42-44. [5] Folz B, Filiatrault A. Seismic analysis of wood frame structures.I: model formulation[J].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2004,130(9):1353-1360. [6] 吕清芳,魏洋,张齐生,等.新型抗震竹质工程材料安居示范房及关键技术[J].特种结构,2008,25(4):6-10. [7] 吕清芳,魏洋,张齐生,等.新型竹质工程材料抗震房屋基本构件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建材技术与应用,2008(11):1-5. [8] 肖岩,陈国,单波,等.竹结构轻型框架房的研究与应用[J].建筑结构学,2010,31(6):195-203. [9] 肖岩,佘立永,单波,等.现代竹结构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的应用[J].自然灾害学报,2009,18(3):14-18. [10] 费本华,张东升,任海青,等.竹结构材连接件的承载能力[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2(3):67-70. [11] Albermani F, Goh G Y, Chan S L. Lightweight bamboo double layer grid system[J].Engineering Structures,2007,29(7):1499-1506. [12] 高黎,王正,常亮.预制竹木组合墙体的保温与隔声性能[J].木材工业,2010,24(1):26-28. [13] 魏洋,吕清芳,张齐生,等.现代竹结构抗震安居房的设计与施工[J].施工技术,2009,35(11):52-54. [14]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 50176—1993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3. [15] 冯小平,张鹏飞,黄伟民,等.在非采暖地区应用热箱-热流计法检测建筑围护结构热阻的探讨[J].新型建筑材料,2010(8):61-64. [16] 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DGJ32/J 23—2006民用建筑节能工程现场热工性能检测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7] 全国采暖空调及净化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B/T 23483—2009建筑物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及采暖供热量检测方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18]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JGJ 132—2001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检验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9] 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DGJ 32/J 71—2008江苏省居住建筑热环境和节能设计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0]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标准定额中心站.GB/T 50361—2005木骨架组合墙体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21] 王晓欢,费本华,周海宾,等.国产轻型木结构墙体的稳态热量传递性质[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0,32(4):76-79. [22] 赵勇.现代木结构住宅墙体热物理性能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