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0, Vol. 34 ›› Issue (01): 64-68.doi: 10.3969/j.jssn.1000-2006.2010.01.014
张瑞斌,王三洲,赵言文*,于莉,张颖飞
出版日期:
2010-02-09
发布日期:
2010-02-09
基金资助:
ZHANG Ruibin, WANG Sanzhou, ZHAO Yanwen*, YU Li, ZHANG Yingfei
Online:
2010-02-09
Published:
2010-02-09
摘要: 选择灌河口区域为研究对象,结合研究区域特定的自然、生态及经济发展状况,从资源承载力、社会影响力、环境承载力及生态弹性力4个方面,构建了研究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研究区域2002—2007年生态承载力的变化状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生态承载力变化的主要原因。发现研究区域生态承载力从2002年至2005年间呈快速下降阶段,2005年至2007年呈上升趋势,总体略有下降。分析表明,这与灌河口区域的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建立的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适用于生态环境比较敏感、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可应用于生态承载力的评价。
中图分类号:
张瑞斌,王三洲,赵言文,等. 基于SPSS的灌河口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价[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4(01): 64-68.
ZHANG Ruibin, WANG Sanzhou, ZHAO Yanwen, YU Li, ZHANG Yingfei. Evaluation on th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irrigation estuary[J].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0, 34(01): 64-68.DOI: 10.3969/j.jssn.1000-2006.2010.01.014.
[1]王中根,夏军. 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量化方法研究[J]. 长江职工大学学报,1999,16(4):9-12. [2]杨志峰,隋欣. 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承载力评价[J]. 环境科学学报,2005,25(5):586-594. [3]高吉喜. 新世纪生态环境管理的理论与方法[J]. 环境保护,2002,7:9-13. [4]黄青,任志远. 论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8(2):11-17. [5]Gopal B Thapa. Evaluation of the livestock carrying capacity of land resources in the Hills of Nepal based on total digestive nutrient analysis[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00, 78(3): 225-235. [6]Komatsu Y, Tsunekawa A.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 sustain ability based on human carrying capacity in drylands—A case study in rural villages in Inner Mongolia, China[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 2005, 108(1): 29-43. [7]Saveriades A. Establishing the social tourism carrying capacity for the tourist resorts of the east coast of the Republic of CyPrus[J]. Tourism Man, 2000, 21(2): 147-156. [8]Falkenmark M, Lundqvist J. Towards water security: Political determination and human adaptation crucial[J]. Natural Resources Forum, 1998, 21(1): 37-51. [9]王家骥,姚小红,李京荣,等. 黑河流域生态承载力估测[J]. 环境科学研究,2000,13(2):44-46. [10]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等. 中国1999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能力分析[J].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2):280-285. [11]江苏省统计局. 江苏统计年鉴2007[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12]Geoffrey Wall. Cycles and capacity: incipient theory of conceptual contradictions[J]. Tourism Management, 1982, 3(3): 188-192. [13]Odum E P. Fundamentals of Ecology[M]. Philadelphia: W B Saunders, 1972. [14]李金海. 区域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3):76-78. [15]童其慧. 主成分分析方法在指标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2,4(1):59-61. [16]周嘉,张洪峰,尚金城,等. 模糊综合评判法在生态旅游战略环境评价中的应用[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4,32(2):52-53. [17]许联芳,杨勋林,王克林. 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J]. 生态环境,2006,15(5):1111-1116. |
[1] | 杨永. 裸子植物的系统分类:历史、现状和展望[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3): 14-26. |
[2] | 张瑞, 周正虎, 王传宽, 金鹰. 东北温带森林不同材性树种木质部解剖和水力性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3): 229-236. |
[3] | 黄永健, 荀航, 张保, 尤俊昊, 姚曦, 汤锋. HPLC同时测定竹笋中8种酚酸类物质含量的方法研究及其应用[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3): 237-244. |
[4] | 邓云飞. 安息香科的系统学研究进展[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3): 27-35. |
[5] | 李家亮, 巫大宇, 毛康珊. 柏木属的分类地位和物种多样性研究现状与建议[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3): 36-45. |
[6] | 李涌福, 杨庆华, 陈林, 张敏, 向其柏, 王贤荣, 段一凡. 木犀属内分组关系的分类修订[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3): 58-62. |
[7] | 杨皓, 刘超, 庄家尧, 张树同, 张文韬, 毛国豪. 不同载体菌肥对紫穗槐生长和光合特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3): 81-89. |
[8] | 丁咏, 刘鑫, 张金池, 王宇浩, 陈美玲, 李涛, 刘孝武, 周悦湘, 孙连浩, 廖艺. 酸雨类型转变对杉木林地土壤和细根生长的影响[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3): 90-98. |
[9] | 武燕, 黄青, 刘讯, 郑睿, 岑佳宝, 丁波, 张运林, 符裕红. 西南喀斯特地区马尾松人工林林龄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3): 99-107. |
[10] | 卜晓婷, 付威, 李淑娴, 徐志标, 彭大庆, 徐林桥. 幼化和外源激素对娜塔栎嫩枝扦插生根的影响及其生根解剖学观察[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2): 129-136. |
[11] | 杜晋城, 李欣欣, 王泽亮, 刘偲, 钟毅, 王丽华. 聚乙二醇胁迫下3个油橄榄品种生理指标响应[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2): 137-143. |
[12] | 方静, 张书曼, 严善春, 武帅, 赵佳齐, 孟昭军. 两种丛枝菌根真菌复合接种对青山杨叶片抗美国白蛾的影响[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2): 144-154. |
[13] | 张馨方, 王广鹏, 张树航, 李颖, 郭燕. 不同抗螨性板栗差异次生代谢物筛选与分析[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2): 234-240. |
[14] | 杨宏, 伊贤贵, 王贤荣, 吴桐, 周华近, 陈洁, 李蒙, 朱兆青. 樱花新品种‘元春’[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2): 275-276. |
[15] | 田梦阳, 朱树林, 窦全琴, 季艳红. 薄壳山核桃-茶间作对‘安吉白茶’速生期光合特性的影响[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2): 86-96.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