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0, Vol. 34 ›› Issue (04): 7-12.doi: 10.3969/j.jssn.1000-2006.2010.04.002
叶金盛1,佘光辉2*
出版日期:
2010-08-06
发布日期:
2010-08-06
基金资助:
YE Jinsheng1, SHE Guanghui2*
Online:
2010-08-06
Published:
2010-08-06
摘要: 根据广东省1988—2007年5期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资料,采用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 对广东省近20年来森林植被的碳储量、碳密度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年来,广 东森林植被在碳循环中一直发挥着碳汇作用,森林植被碳储量从15 297.51×104 t增加到21 555.19 ×104 t,年均增加329.35×104 t,增长率为1.79 %;阔叶林为最主要贡献者,其碳储量增量占森 林总碳储量增量的68.95 %;森林碳密度呈增加趋势,平均年净增率为0.80 %,桉树和硬阔为增速最 快的两类树种;目前广东省中幼龄林森林面积和碳储量分别占森林总面积和总碳储量的80 %以上, 表明广东森林储碳潜力巨大。
中图分类号:
叶金盛,佘光辉. 广东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研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4(04): 7-12.
YE Jinsheng, SHE Guanghui*. Forest carbon dynamics in Guangdong province[J].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0, 34(04): 7-12.DOI: 10.3969/j.jssn.1000-2006.2010.04.002.
[1]项文化,田大伦,闫文德. 森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综述[J].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3,22(3):57 -64. [2]冯宗炜,王效科,吴刚.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与生产力[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3]刘国华,傅伯杰,方精云. 中国森林碳动态及其对全球碳平衡的贡献[J]. 生态学报,2000,20 (5):733-740. [4]周玉荣,于振良,赵士洞. 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和碳平衡[J]. 植物生态学报,2000,24 (5):518-522. [5]王效科,冯宗炜,欧阳志云.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密度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2001,12 (1):13-16. [6]王玉辉,周广胜,蒋延玲,等. 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的落叶松林生物量和净生长量估算模式[J]. 植物生态学报,2001,25(4):420-425. [7]王绍强,周成虎,罗承发. 中国陆地自然植被碳量空间分布特征探讨[J]. 地球科学进展,1999,18 (3):238-244. [8]张茂震,王广兴. 浙江省森林生物量动态[J]. 生态学报,2008,28(11):5665-5674. [9]赵敏,周广胜. 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的生物量估算模式及其发展趋势[J]. 应用生态学 报,2004,15(8):1468-1472. [10]焦秀梅,项文化,田大伦. 湖南省森林植被的碳贮量及其地理分布规律[J]. 中南林学院学 报,2005,25(1):4-8. [11]光增云. 河南森林植被的碳储量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1):76-79. [12]焦燕,胡海清. 黑龙江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J]. 应用生态学报,2005,16(12):2248- 2252. [13]曹军,张镱锂,刘燕华. 近20年海南岛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J]. 地理研究,2002,21(5):550 -558. [14]杨昆,管东生. 珠江三角洲地区森林生物量及其动态[J]. 应用生态学报,2007,18(4):705-712. [15]王兵,魏文俊. 江西省森林碳储量与碳密度研究[J]. 江西科学,2007,25(6):681-687. [16]俞艳霞,张建军,王孟本. 山西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研究[J]. 林业资源管 理,2008,6:37-39. [17]曾伟生. 云南森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J].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5,24(4):1-13. [18]樊登星,余新晓,岳永杰,等. 北京市森林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30 (S2):117-120. [19]方精云,郭兆迪,朴世龙,等. 1981—2000年中国陆地植被碳汇的估算[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 学,2007,37(6):804-811. [20]方精云,陈安平,赵淑清,等. 中国森林生物量的估算:对Fang等Science一文的若干说明[J]. 植 物生态学报,2002,26(2):243-249. [21]方精云,刘国华,徐嵩龄. 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J]. 生态学报,1996,16(5):497- 508. [22]王义祥. 福建省主要森林类型碳库与杉木林碳吸存[D]. 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4. [23]周传艳,周国逸,王春林,等. 广东省森林植被恢复下的碳储量动态[J]. 北京林业大学学 报,2007,9(2);60-65. [24]陈辉,洪伟,兰斌,等. 闽北毛竹生物量与生产力的研究[J]. 林业科学,1998,34(S1):61-64. [25]王雪军,黄国胜,孙玉军,等. 近20年辽宁省森林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J]. 生态学报,2008,28 (10):4757-4764. [26]孙世群,王书航, 陈月庆,等. 安徽省乔木林固碳能力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33 (7):144-147. [27]林俊钦,邓鉴峰,林寿明,等. 森林生态宏观监测系统研究[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8]李铭红,于明坚,陈启常,等. 青冈常绿阔叶林的碳素动态[J]. 生态学报,1996,16(6):645-651. [29]方运霆,莫江明. 鼎湖山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碳素分配和贮量的研究[J]. 广西植物,2002,22 (4):305-310. [30]马钦彦,陈遐林,王娟,等. 华北主要森林类型建群种的含碳率分析[J]. 北京林业大学学 报,2002,24(5):96-100. [31]莫江明,方运霆,彭少麟,等. 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碳素积累和分配特征[J]. 生态学 报,2003,23(10):1970-1976. [32]唐宵,黄从德,张健,等. 四川主要针叶树种含碳率测定分析[J]. 四川林业科技,2007,28 (S2):20-23. [33]王立海,孙墨珑. 东北12种灌木热值与碳含量分析[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8,36(5):45-46. (责任编辑李燕文) |
[1] | 杨永. 裸子植物的系统分类:历史、现状和展望[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3): 14-26. |
[2] | 张瑞, 周正虎, 王传宽, 金鹰. 东北温带森林不同材性树种木质部解剖和水力性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3): 229-236. |
[3] | 黄永健, 荀航, 张保, 尤俊昊, 姚曦, 汤锋. HPLC同时测定竹笋中8种酚酸类物质含量的方法研究及其应用[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3): 237-244. |
[4] | 邓云飞. 安息香科的系统学研究进展[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3): 27-35. |
[5] | 李家亮, 巫大宇, 毛康珊. 柏木属的分类地位和物种多样性研究现状与建议[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3): 36-45. |
[6] | 李涌福, 杨庆华, 陈林, 张敏, 向其柏, 王贤荣, 段一凡. 木犀属内分组关系的分类修订[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3): 58-62. |
[7] | 杨皓, 刘超, 庄家尧, 张树同, 张文韬, 毛国豪. 不同载体菌肥对紫穗槐生长和光合特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3): 81-89. |
[8] | 丁咏, 刘鑫, 张金池, 王宇浩, 陈美玲, 李涛, 刘孝武, 周悦湘, 孙连浩, 廖艺. 酸雨类型转变对杉木林地土壤和细根生长的影响[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3): 90-98. |
[9] | 武燕, 黄青, 刘讯, 郑睿, 岑佳宝, 丁波, 张运林, 符裕红. 西南喀斯特地区马尾松人工林林龄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3): 99-107. |
[10] | 卜晓婷, 付威, 李淑娴, 徐志标, 彭大庆, 徐林桥. 幼化和外源激素对娜塔栎嫩枝扦插生根的影响及其生根解剖学观察[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2): 129-136. |
[11] | 杜晋城, 李欣欣, 王泽亮, 刘偲, 钟毅, 王丽华. 聚乙二醇胁迫下3个油橄榄品种生理指标响应[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2): 137-143. |
[12] | 方静, 张书曼, 严善春, 武帅, 赵佳齐, 孟昭军. 两种丛枝菌根真菌复合接种对青山杨叶片抗美国白蛾的影响[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2): 144-154. |
[13] | 张馨方, 王广鹏, 张树航, 李颖, 郭燕. 不同抗螨性板栗差异次生代谢物筛选与分析[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2): 234-240. |
[14] | 杨宏, 伊贤贵, 王贤荣, 吴桐, 周华近, 陈洁, 李蒙, 朱兆青. 樱花新品种‘元春’[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2): 275-276. |
[15] | 田梦阳, 朱树林, 窦全琴, 季艳红. 薄壳山核桃-茶间作对‘安吉白茶’速生期光合特性的影响[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8(2): 86-96.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