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0, Vol. 34 ›› Issue (04): 1-6.doi: 10.3969/j.jssn.1000-2006.2010.04.001
• 研究论文 • 下一篇
汪贵斌1,曹福亮1,程鹏2,陈雷1,代彪1,李群3
出版日期:
2010-08-06
发布日期:
2010-08-06
基金资助:
WANG Guibin1 , CAO Fuliang1 , CHENA Peng2 , CHEN Lei1 , DAI Biao1 , LI Qun3
Online:
2010-08-06
Published:
2010-08-06
摘要: 为了解银杏复合经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选择江苏泰兴3种传统的银杏复合经营模式,即银 杏+桑树(G+M),银杏+小麦+黄豆(G+W+S)和银杏+油菜+黄豆(G+R+S),以纯种桑树(M)和油菜+黄豆 (R+S)为对照,连续种植3 a后,对这5种经营模式下土壤部分酶活性进行了比较分析,并采用改进层 次分析法,对土壤酶活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经营模式土壤中及同一模式不同深度土壤 中的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蔗糖酶、脲酶、脱氢酶、磷酸酶和蛋白酶等的活性均存在着显著差 异。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5种经营模式土壤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逐渐增加,而蔗糖酶、 脲酶、脱氢酶、磷酸酶和蛋白酶等的活性则逐渐下降。各种银杏复合经营和纯种桑树模式土壤中酶 活性除过氧化氢酶外,其他酶活性均比纯种农作物(R+S)模式的高。5种经营模式土壤酶活性综合评 价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G+M(0.870)、G+W+S(0.820)、G+R+S(0.500)、M(0.281)、R+S(0.127)。因此 ,银杏复合经营可明显改善土酶活性,增加土壤的肥力。
中图分类号:
汪贵斌,曹福亮,程鹏,等. 不同银杏复合经营模式土壤酶活性及综合评价[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4(04): 1-6.
WANG Guibin , CAO Fuliang , CHENA Peng , CHEN Lei , DAI Biao , LI Qun. The activities and integrated evaluation of soil enzymes of different agroforestry patterns of Ginkgo biloba L.[J].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0, 34(04): 1-6.DOI: 10.3969/j.jssn.1000-2006.2010.04.001.
[1]Salam AK, Katayama A, Kimura M. Activities of some soil enzymes in different land use system after deforestation in hilly areas of west Lampung, South Sumatra, Indonesia[J]. Soil Science and Plant Nutrition, 1998, 44(1): 93-103. [2]Badiane NNY, Chotte JL, Pate E, et al. Use of soil enzyme activities to monitor soil quality in natural and improved fallows in semiarid tropical regions[J]. Applied Soil Ecology, 2001, 18(3): 229-238. [3]AcostaMartnez V, Zobeck TM, Gill TE, et al. Enzyme activities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in semiarid agricultural soils[J].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 2003, 38: 216-227. [4]贺明荣,冷寿慈. 桃粮间作对土壤养分状况及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J]. 土壤通报,1994,25 (4):188-189. [5]Doran J W, Parkin J B. Defining and assessing soil quality[G]//Doran JW,Coleman DC,Bezdicek DF, et al. Defining Soil Quality for a Sustainable Environment. Minneapolis: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1994. [6]耿玉清,白翠霞,赵铁蕊,等. 北京八达岭地区土壤酶活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J]. 北京林业大 学学报,2006,28(5): 7-11. [7]李传荣,许景伟,宋海燕,等. 黄河三角洲滩地不同造林模式的土壤酶活性[J]. 植物生态学 报,2006,30 (5):802-809. [8]李春霞,陈阜,王俊忠,等.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 土壤通报,2007,38(3):601- 603. [9]章铁,刘秀清,孙晓莉. 栗茶间作模式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 报,2008,24(4):265-268. [10]王娟,谷雪景,赵吉. 羊草草原土壤酶活性对土壤肥力的指示作用[J]. 农业环境科学学 报,2006,25(4):934-938. [11]关松荫. 土壤酶及其研究法[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 [12]徐舰. 银杏、柑桔不同复合经营模式生长效益评价[J]. 经济林研究,2006,24(2):32-34. [13]林锦仪,陈增华. 银杏—黄花梨不同复合经营模式生长效益的研究[J]. 经济林研究,2000,18 (4):14-16. [14]袁子祥,殷国怀. 以银杏为主体的生态复合经营系统的建立及效益评估[J]. 林业科技开 发,1997,10(3):47-48. [15]章海波,骆永明,赵其国,等. 香港土壤研究Ⅵ.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的土壤肥力质量综合评价 [J]. 土壤学报,2006,43(4):577-583. [16]刘福德,姜岳忠,刘颜泉,等. 连作107杨树无性系苗圃地的土壤酶活性特征[J]. 中国水土保持科 学,2005,3(2):119-124. [17]郑洪元,张德生,郑莲嫡. 土壤中具有蛋白酶活性的酶-腐殖质复合物的提取及其性质的研究[J]. 土壤学报,1985,22(4):357-364. [18]Itziar A, Ana A, Patrick R, et al. Soil enzyme activities as biological indicators of soil health[J]. Reviews on Environmental Health, 2003, 18(1): 65-73. [19]赵林森,王九龄. 杨槐混交林生长及土壤酶活性与肥力的关系[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5,17 (4):1-8. [20]高祥斌,刘增文,潘开文. 岷江上游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酶活性初步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5,20 (3):1-5. [21]Michel K, Matzner E. Response of enzyme activities to nitrogen in forest floors of different CN ratios[J].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 2003, 38: 102-109. [22]丁菡,胡海波,王人潮. 半干旱区土壤酶活性与其理化及微生物的关系[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7,31(2):13-18 [23]王树起,韩晓增,乔云发,等.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三江平原湿地土壤酶分布特征及相关肥力因子 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2007,21(4):150-153. [24]侯本栋,马风云,宋玉民,等. 不同树种对土壤养分、酶活性与微生物影响的研究[J]. 江西农业 大学学报,2006,28(5):734-738. [25]曹成有,滕晓慧,陈家模. 不同固沙植物材料对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J].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2006,27(10):1157-1160. |
[1] | 丛明珠, 刘琪璟, 孙震, 董淳超, 钱尼澎. 长白山北坡植物群落β多样性及其组分驱动因素分析[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2): 99-106. |
[2] | 曹荔荔, 阮宏华, 李媛媛, 倪娟平, 王国兵, 曹国华, 沈彩芹, 徐亚明. 不同林龄水杉人工林地表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比较研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2): 91-98. |
[3] | 张怡婷, 夏念和, 林树燕, 丁雨龙. 我国寒竹属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2): 107-114. |
[4] | 胡衍平, 刘卫东, 张珉, 陈明皋, 程勇, 魏志恒, 庞文胜, 吴际友. 山乌桕家系叶片叶色参数和色素含量及其解剖结构研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2): 123-133. |
[5] | 王一洁, 王璐冕, 丁真慧, 钱程, 曹加杰. 城市滨水绿地空间夏季微气候效应研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2): 233-241. |
[6] | 赵国扬, 洪波, 高俊平, 赵鑫, 黄洪峰, 徐彦杰. 菊属新品种‘雀欢’[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2): 254-255. |
[7] | 任佳辉, 高捍东, 陈哲楠, 李浩, 刘强, 陈澎军. 杂交新美柳苗对盐涝胁迫的生长和生理响应[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2): 57-66. |
[8] | 董亚文, 陈双林, 谢燕燕, 郭子武, 张景润, 汪舍平, 徐勇敢. 林下植被演替过程中毛竹和主要优势树种叶片建成成本变化特征[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1): 179-186. |
[9] | 徐薪璐, 孔淑鑫, 吕卓, 江帅君, 赵婉琪, 林树燕. 靓竹叶色表型叶片形态、结构与光合特性相关性研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1): 145-154. |
[10] | 曹永慧, 陈庆标, 周本智, 葛晓改, 王小明. 不同截雨干旱时间对毛竹叶片氮含量时空分布的影响[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1): 155-161. |
[11] | 隋夕然, 李军, 陈娟, 华军, 沈谦, 杨洪胜, 何前程, 李由, 王伟, 彭冶, 葛之葳, 张增信. 徐州市侧柏人工林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物种多样性变化[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1): 171-178. |
[12] | 尹华康, 张晋东, 黄金燕, 蒲冠桦, 毛泽恩, 周材权, 黄耀华, 付励强. 四川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主食竹空间分布特征[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1): 187-193. |
[13] | 孔凡斌, 金晨涛, 徐彩瑶. 罗霄山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耦合协调关系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1): 245-254. |
[14] | 龚霞, 吴银明, 王海峰, 曾攀, 唐亚, 温铿, 焦文献. 花椒新品种‘蜀椒1号’[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1): 265-266. |
[15] | 吴桐, 王贤荣, 伊贤贵, 周华近, 陈洁, 李蒙, 陈祥珍, 高书成. 樱花新品种‘胭脂雪’[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1): 267-268.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