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森林立地分类》编写组.中国森林立地分类[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 [2]包战雄. 风景林景观质量评价与经营研究[D]. 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2. [3]赵雨森. 半干旱退化草牧场造林立地类型划分、评价与适地适树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1,9(3):31-34. [4]高华端. 花江喀斯特峡谷示范区立地分类及应用研究[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26(6):723-726. [5]王青. 高速公路立地类型划分的研究与实践[J]. 山西交通科技,2006(6):22-24. [6]李云森. 森林水文学[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 [7]樊良新,刘悦翠. 基于GIS的晋西王家沟小流域造林立地条件类型划分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21(3):184-188. [8]张雅梅,何瑞珍,安裕伦,等. 基于RS与GIS的森林立地分类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05,20(4):147-152. [9]肖化顺,曾思齐.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立地类型分类规则探讨[J]. 中南林学院学报,2005,25(6):99-102. [10]马天晓.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森林立地分类与评价[D]. 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6. [11]Guan Qingwei. Present status and issues of forest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policy in the metropolises of China[J]. 中部森林研究,2004,52:181-184. [12]童丽丽,汤庚国,许晓岗. 南京牛首山南京锻群落的结构分析[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0(5):42-46. [13]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土壤理化分析[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 [14]Partel M, Helm A, Ingerpuu N, et al. Conservation of north european plant diversity: the correspondence with soil pH[J].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04, 120(4): 525-531. [15]宇传华. SPSS与统计分析[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16]朱小雷. 建成环境主观评价方法研究[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17]秦国金,朱开宪,艾刚新,等. 运用系统工程划分森林立地类型[J]. 林业科学,2003,39(5):52-60. [18]李小林,黄世国,林思祖,等. 基于模糊C均值的立地类型组划分[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8,37(2):150-152. [19]Charles J.Everett, John H. Thorp. Site quality evaluation of loblolly pine on the south carolina lower coastal plain, USA[J].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2008, 19(3): 187-192. [20]王富,李红丽,董鲁光,等. 淄博市周边破坏山体立地类型划分[J]. 山东林业科技,2008(3):41-43. [21]温阳,曹建军,刘宗顺,等. 大兴安岭南段山地造林立地类型划分[J]. 内蒙古林业科技,2008,34(3):9-13. [22]毕华兴,谭秀英,李笑吟. 基于DEM的数字地形分析[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27(2):49-53. [23]王永昌,张金池. 基于遥感技术的云台山立地分类及质量评价[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1(1):85-89. [24]王宪成,梁万军,刘福金. 吉林省红松生态区划与适地适树研究[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0,28(3):1-4. [25]朱虹,杨凯. 红皮云杉人工林立地分类与质量评价[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8,36(5):4-6. [26]王赐忠. 区域景观生态林建设技术研究[J]. 辽宁林业科技,2007(5):51-53. [27]金莹杉,翟明普,王超,等. 风景林景观格局特征分析[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6,4(5):77-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