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0, Vol. 34 ›› Issue (01): 29-33.doi: 10.3969/j.jssn.1000-2006.2010.01.007
袁娜1,郑仁红1,2,顾小平1*,吴晓丽1,岳晋军1
出版日期:
2010-02-09
发布日期:
2010-02-09
基金资助:
YUAN Na1, ZHENG Renhong1,2, GU Xiaoping1*, WU Xiaoli1, YUE Jinjun1
Online:
2010-02-09
Published:
2010-02-09
摘要: 为了解酚酸类他感物质对竹子生长的影响,笔者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外施不同浓度酚酸溶液对毛竹实生苗生长的影响,测定了竹株的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物量以及分蘖、生根等多项指标。结果表明:外施不同浓度的酚酸类溶液对毛竹实生苗生长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且表现出随浓度上升抑制作用增强的趋势。4种酚酸及酚酸混合液对竹叶净光合速率的影响分别达到极显著和显著水平,高浓度的4种酚酸及酚酸混合液降低了幼苗叶绿素含量。250 mg/L的香豆酸、阿魏酸和对羟基苯甲酸处理液对幼苗立茎数的影响均达到了显著水平;500 mg/L的4种酚酸及酚酸混合液对幼苗叶片数和地上生物量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1 000 mg/L的4种酚酸及酚酸混合液对苗高、幼苗根数生长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1 000 mg/L的香豆酸、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酸、混合酚酸对幼苗根长生长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2 000 mg/L的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酸、混合酚酸对地下生物量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由此推断,因覆盖而积累于竹林土壤中的大量酚酸会对竹子生长起抑制作用,这可能是导致竹林衰退减产的原因之一。
中图分类号:
袁娜,郑仁红,顾小平,等. 酚酸类他感物质对毛竹实生苗生长的影响[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4(01): 29-33.
YUAN Na, ZHENG Renhong,, GU Xiaoping, WU Xiaoli, YUE Jinjun. Allelopathic effect of phenolic acids on Phyllostachys edulis seedlings[J].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0, 34(01): 29-33.DOI: 10.3969/j.jssn.1000-2006.2010.01.007.
[1]董林根,姜小娟.雷竹覆盖栽培林地土壤微生物的初步研究[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8,15(3):236-239. [2]Shozo Kumatsuka, Haruo Shindo. Behavior of phenolic substances in the decaying process of plants: Ⅰ. Identification and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phenolic acids in rice straw and its decayed product by gas chromatography[J]. Soil Sci Plant Nutr, 1973, 19(3): 219-227. [3]何光训. 土壤酚类物质引起植物中毒的植物生理原因[J]. 浙江林学院学报,1992,9(3):339-344. [4]Rice E L. Allelopathy[M]. 2nd ed.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Inc, 1984. [5]YU J Q,Matsui Y. Effects of root exudates of cucumber and allelochemicals of icon uptake by cucumber seedling[J]. J Chem Ecol, 1997, 23(3): 817-827. [6]郑仁红,顾小平,岳晋军,等. 几种酚酸对毛竹种子发芽的影响[J]. 林业科学研究,2007,20(6):835-840. [7]张宪政. 作物生理研究法[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 [8]南京林产工业学院竹类研究室. 竹林培育[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74. [9]W·伯姆. 根系研究法[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10]李天杰. 土壤环境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11]陈秀华,李传涵,何绍江. 酚酸对杉木幼苗生长的影响[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1,20(6):550-553. [12]陈龙池,廖利平,汪思龙,等. 香草醛和对羟基苯甲酸对杉木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2002,13 (10):1291-1294. [13]潘瑞炽,董愚得. 植物生理学[M]. 3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14]Einbhling F A. Effects of scopoletin on growth, CO2 exchange rates, and concentration of scopoletin, scopoline and chlorogenic acids in tobacco, sunflower, and pigweed[J]. Bull Torrey Bot, 1970, 97: 22-23. [15]Rice E L. Allelopathy[M]. 2nd ed. Orlando: Academic Press, 1984. [16]吴凤芝,黄彩红,赵凤艳. 酚酸类物质对黄瓜幼苗生长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2002,35(7): 821-825. [17]陈龙池,廖利平,汪思龙. 香草醛对杉木幼苗养分吸收的影响[J]. 植物生态学报,2003,27(1):41-46. [18]麦克伦 A D. 土壤生物化学[M]. 闵九康,译.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 |
[1] | 丛明珠, 刘琪璟, 孙震, 董淳超, 钱尼澎. 长白山北坡植物群落β多样性及其组分驱动因素分析[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2): 99-106. |
[2] | 曹荔荔, 阮宏华, 李媛媛, 倪娟平, 王国兵, 曹国华, 沈彩芹, 徐亚明. 不同林龄水杉人工林地表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比较研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2): 91-98. |
[3] | 张怡婷, 夏念和, 林树燕, 丁雨龙. 我国寒竹属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2): 107-114. |
[4] | 胡衍平, 刘卫东, 张珉, 陈明皋, 程勇, 魏志恒, 庞文胜, 吴际友. 山乌桕家系叶片叶色参数和色素含量及其解剖结构研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2): 123-133. |
[5] | 王一洁, 王璐冕, 丁真慧, 钱程, 曹加杰. 城市滨水绿地空间夏季微气候效应研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2): 233-241. |
[6] | 赵国扬, 洪波, 高俊平, 赵鑫, 黄洪峰, 徐彦杰. 菊属新品种‘雀欢’[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2): 254-255. |
[7] | 任佳辉, 高捍东, 陈哲楠, 李浩, 刘强, 陈澎军. 杂交新美柳苗对盐涝胁迫的生长和生理响应[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2): 57-66. |
[8] | 董亚文, 陈双林, 谢燕燕, 郭子武, 张景润, 汪舍平, 徐勇敢. 林下植被演替过程中毛竹和主要优势树种叶片建成成本变化特征[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1): 179-186. |
[9] | 徐薪璐, 孔淑鑫, 吕卓, 江帅君, 赵婉琪, 林树燕. 靓竹叶色表型叶片形态、结构与光合特性相关性研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1): 145-154. |
[10] | 曹永慧, 陈庆标, 周本智, 葛晓改, 王小明. 不同截雨干旱时间对毛竹叶片氮含量时空分布的影响[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1): 155-161. |
[11] | 隋夕然, 李军, 陈娟, 华军, 沈谦, 杨洪胜, 何前程, 李由, 王伟, 彭冶, 葛之葳, 张增信. 徐州市侧柏人工林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物种多样性变化[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1): 171-178. |
[12] | 尹华康, 张晋东, 黄金燕, 蒲冠桦, 毛泽恩, 周材权, 黄耀华, 付励强. 四川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主食竹空间分布特征[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1): 187-193. |
[13] | 孔凡斌, 金晨涛, 徐彩瑶. 罗霄山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耦合协调关系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1): 245-254. |
[14] | 龚霞, 吴银明, 王海峰, 曾攀, 唐亚, 温铿, 焦文献. 花椒新品种‘蜀椒1号’[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1): 265-266. |
[15] | 吴桐, 王贤荣, 伊贤贵, 周华近, 陈洁, 李蒙, 陈祥珍, 高书成. 樱花新品种‘胭脂雪’[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 49(1): 267-268.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