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ogresses and achievements of genetic improvement on Masson pine (Pinus massoniana) in China
JI Kongshu, XU Li’an, WANG Dengbao, NI Zhouxian, WANG Zhangrong
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 2022, Vol. 46 ›› Issue (6) : 10-22.
Progresses and achievements of genetic improvement on Masson pine (Pinus massoniana) in China
The genetic improvement of Masson pine (Pinus massoniana) in China started in the 1950s, comprehensively developed in the late 1970s and early 1980s, and rapidly advanced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post-modern biotechnology in the new century. In this review, we comprehensively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work (including provenance trials, superior tree selection, establishment of seed production stand and seed orchard, clone selection, wood properties improvement, and modern biotechnology-assisted breeding), major achievements, innovation, and leading role and contribution to society of the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Group on Masson pine over the past 60 years. Additionally, the improvement experience is summarized. Facing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nd in 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ecies, existing research basis and social needs, and development trend in the field of biology, we suggest that the genetic improvement of Masson pine in the future should be based on the work of germplasm resources, multi-objective selection and breeding, family and clone forestry needs, and integration of conventional and modern biotechnology.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given to the breeding fields of pine wood nematode-resistant, pulp making, and high-yield turpentine varieties, and basic and advanced research and its integration into conventional breeding. The above research will be beneficial to the genetic improvement of this tree species.
Masson pine(Pinus massoniana) / genetic improvement / research review and prospect / achievement / strategic response
[1] |
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组. 马尾松人工林培育技术[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
[2] |
吴帆. 温室效应背景下马尾松优良家系的固碳研究[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21.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superior families of Masson pin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reenhouse effect[D]. Nanjing: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021.
|
[3] |
俞新妥. 马尾松种源试验阶段报告[J]. 林业科学, 1978, 14(1):4-13.
|
[4] |
朱德俊. 马尾松种子区[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88.
|
[5] |
徐化成. 林木种子区划[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
[6] |
秦国峰, 张景平, 金国庆, 等. 马尾松地理种源[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3.
|
[7] |
胡兴峰, 吴帆, 孙晓波, 等. 38年生马尾松种源生长及材性联合分析[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46(3):203-212.
|
[8] |
杨章旗. 广西马尾松遗传改良进程及未来发展方向[J]. 广西林业科学, 1994, 23(1):41-45.
|
[9] |
李玉科, 肖海东, 张福寿, 等. 马尾松优良林分疏伐改建母树林的探讨[J]. 林业科技通讯, 1992(11):18-20.
|
[10] |
王以珊, 罗敏, 覃冀, 等. 马尾松母树林营建技术及其子代效益评估[J]. 广东林业科技, 2002, 18(1):12-18.
|
[11] |
|
[12] |
赖焕林, 邱进清, 陈敬德, 等. 马尾松种子园嫁接植株的分枝与结实特性探讨[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22(3):86-90.
|
[13] |
徐进, 王章荣, 陈亚斌, 等. 马尾松种子园无性系结实量、种实性状及遗传参数的分析[J]. 林业科学, 2004, 40(4):201-205.
|
[14] |
赖焕林, 王明庥. 马尾松人工群体交配系统研究[J]. 林业科学, 1997, 33(3):219-224.
|
[15] |
黄众, 陈天华, 王章荣, 等.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马尾松种子园植株雄球花成花的作用[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23(3):86-88.
|
[16] |
黄众, 邱进清, 肖石海, 等. 马尾松球花分化的化学调控[J].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0, 20(4):341-344.
|
[17] |
福建省马尾松种子园协作组. 福建省马尾松优树自由授粉子代及其亲本的初步评定[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9, 13(4):48-55.
Masson pine seed orchard cooporative group in Fujian Province. A preliminary genetic grading on plus trees open-pollinated progenies of Masson pine in Fujian Province[J]. J Nanjing For Univ, 1989, 13(4):48-55.
|
[18] |
季孔庶, 樊民亮, 徐立安. 马尾松无性系种子园半同胞子代变异分析和家系选择[J]. 林业科学, 2005, 41(6):43-49.
|
[19] |
徐立安, 王章荣, 曹汉洋. 福建省马尾松优树自由授粉子代变异及其分析[J]. 福建林学院学报, 1999, 19(2):114-117.
|
[20] |
陈艳华. 马尾松第1代种子园自由授粉子代测定及早期选择[J]. 安徽农学通报, 2013, 19(12):92-94.
|
[21] |
洪永辉, 林文奖, 黄以法. 12年生马尾松种子园半同胞家系生长性状变异分析与优良家系选择[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4(4):26-30.
|
[22] |
白天道, 徐立安, 王章荣, 等. 马尾松实生种子园自由授粉子代测定及亲本家系选择增益估算[J]. 林业科学研究, 2012, 25(4):449-455.
|
[23] |
张全仁, 方程, 周盛, 等. 马尾松扦插繁殖技术的研究[J]. 中南林学院学报, 1993, 13(1):1-7.
|
[24] |
秦国峰. 马尾松扦插繁殖获得成功[J]. 林业科学研究, 1992, 5(1):125.
|
[25] |
季孔庶, 王章荣, 王明庥, 等. 针叶树种扦插繁殖的研究进展及其对策[J]. 世界林业研究, 1996, 9(4):17-22.
|
[26] |
季孔庶. 马尾松扦插繁殖与矿质营养的生理遗传学研究[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1996.
|
[27] |
季孔庶, 王章荣, 陈天华, 等. 马尾松种源与内源生根抑制物的相关性[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26(2):24-28.
|
[28] |
季孔庶, 王章荣, 陈天华, 等. 马尾松扦插繁殖年龄效应及继代扦插复壮效果[J]. 浙江林学院学报, 1999, 16(4):341-345.
|
[29] |
季孔庶, 王章荣, 陈天华, 等. 几种生长调节剂对马尾松插穗促根的效应[J].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1, 21(2):120-123.
|
[30] |
季孔庶, 邱进清, 陈亚斌, 等. 马尾松纸浆材无性系选育和多地点试种[J]. 林业科学, 2004, 40(1):64-69.
|
[31] |
张宇. 马尾松组织培养的研究[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03.
|
[32] |
王金玲. 马尾松成熟离体胚组织培养的研究[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12.
|
[33] |
季孔庶, 王潘潘, 王金铃, 等. 松科树种的离体培养研究进展[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39(1):142-148.
|
[34] |
王章荣, 陈天华, 周志春, 等. 马尾松木材性状在林分间和林分内个体间的变异[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8, 12(2):38-42.
|
[35] |
周志春, 王章荣, 陈天华, 等. 马尾松木材性状株内变异与木材取样方法的探讨[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8, 12(4):52-60.
|
[36] |
李火根, 王章荣, 陈天华. 马尾松木材性状幼成过渡年龄及幼成相关[J]. 浙江林学院学报, 1994, 11(1):33-37.
|
[37] |
陈天华, 王章荣, 徐立安. 马尾松木材性状的遗传变异及其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J]. 林产化学与工业, 1996, 16(3):71-78.
|
[38] |
王章荣. 马尾松造纸材的定向选育[J]. 林业科技开发, 1998, 12(2):6-8.
|
[39] |
王章荣, 陈天华, 周志春, 等. 马尾松制浆造纸性能的群体变异及适应性试验[J]. 林产化学与工业, 1999, 19(1):64-68.
|
[40] |
徐立安, 王章荣. 马尾松制浆造纸材良种选育目标及不同变异层次选择策略[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5(2):19-22.
|
[41] |
毛桃. 马尾松优树子代测定林生长和材质的遗传分析及联合选择[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07.
|
[42] |
王剑. 马尾松1.5代无性系种子园材性分析[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09.
|
[43] |
王晓锋. 马尾松EST-SSR引物开发及其转录组测序分析[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12.
|
[44] |
|
[45] |
倪州献. 基于cpDNA的马尾松种内变异及近缘种间演化研究[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18.
|
[46] |
李炟, 季孔庶, 龚佳. 磁珠富集法筛选马尾松微卫星标记[J]. 分子植物育种, 2007, 5(1):141-144.
|
[47] |
刘公秉, 季孔庶. 基于松树EST序列的马尾松SSR引物开发[J]. 分子植物育种, 2009, 7(4):833-838.
|
[48] |
蔡娟娟, 季孔庶. 马尾松大配子体的SSR多样性及其遗传作图策略研究[J]. 分子植物育种, 2009, 7(5):934-940.
|
[49] |
何卫龙. 利用大配子体构建马尾松遗传图谱[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13.
|
[50] |
|
[51] |
沈敬理. 马尾松无性系种子园亲本评价及档案建立[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11.
|
[52] |
艾畅, 徐立安, 赖焕林, 等. 马尾松种子园的遗传多样性与父本分析[J]. 林业科学, 2006, 42(11):146-150.
|
[53] |
|
[54] |
张薇, 龚佳, 季孔庶. 马尾松实生种子园遗传多样性分析[J]. 分子植物育种, 2008, 6(4):717-723.
|
[55] |
龚佳, 季孔庶, 王鹏. 马尾松种子园产量及遗传多样性研究概述[J]. 林业科技开发, 2006, 20(2):4-7.
|
[56] |
董会. 国家种质资源库马尾松种质的表型与分子评价[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18.
|
[57] |
|
[58] |
陈淑芬. 马尾松全同胞子代遗传分析及选择[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16.
|
[59] |
朱沛煌, 陈妤, 朱灵芝, 等. 马尾松转录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及其影响因素[J]. 林业科学, 2020, 56(4):74-81.
|
[60] |
朱灵芝, 朱沛煌, 李荣, 等. 马尾松PmDXR基因密码子偏好性分析[J]. 林业科学研究, 2021, 34(2):102-113.
|
[61] |
叶友菊, 倪州献, 白天道, 等. 马尾松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分析[J].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8, 37(10):4464-4471.
|
[62] |
朱沛煌. 马尾松响应线虫侵染的多组学及其萜类合成关键基因分析[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22.
|
[63] |
吴晓刚, 陈佩珍, 韦蔷, 等. 马尾松PmCOMT基因的克隆及实时定量表达分析[J]. 分子植物育种, 2019, 17(3):789-795.
|
[64] |
张逢凯, 潘婷, 盛璐, 等. 马尾松CAD基因的克隆及其编码蛋白质的结构预测[J]. 分子植物育种, 2014, 12(4):638-645.
|
[65] |
阮维程, 潘婷, 季孔庶. 马尾松纤维素合成酶基因PmCesA1的克隆及其分析[J]. 分子植物育种, 2015, 13(4):861-870.
|
[66] |
阮维程, 郭天玮, 苏江, 等. 马尾松纤维素合成酶基因PmCesA2的克隆及其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J]. 林业科技开发, 2015, 29(3):11-16.
|
[67] |
|
[68] |
|
[69] |
|
[70] |
朱灵芝. 马尾松PmDXR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21.
|
[71] |
李荣. 马尾松PmDXS基因克隆及功能鉴定[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21.
|
[72] |
|
[73] |
陈妤. 马尾松GPPS基因及其启动子功能分析[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21.
|
[74] |
|
[75] |
刘佳禾. 马尾松PmCYP720B1基因的克隆与分析[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22.
|
[76] |
|
[77] |
|
[78] |
武星, 胡兴峰, 陈佩珍, 等. 马尾松PmPIN1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J]. 林业科学, 2020, 56(3):184-192.
|
[79] |
武星, 季子钧, 吴晓刚, 等. 马尾松PmPIN2基因的克隆及实时定量分析[J]. 分子植物育种, 2018, 16(15):4880-4889.
|
[80] |
苏江, 郭天玮, 季孔庶. 马尾松Aux/IAA家族相关基因克隆及初步分析[J]. 分子植物育种, 2015, 13(8):1822-1830.
|
[81] |
苏江, 郭天玮, 季孔庶. 马尾松PmTIR1基因的克隆及编码蛋白质的结构预测[J]. 分子植物育种, 2015, 13(6):1355-1362.
|
[82] |
徐梦璇, 吴玲, 类彦东, 等. 马尾松细胞分裂素羟化酶基因PmCYP735A克隆与表达分析[J]. 广西植物, 2020, 40(6):864-872.
|
[83] |
潘婷. 马尾松RCA大小同工型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14.
|
[84] |
潘婷, 张逢凯, 王晓锋, 等. 马尾松RCA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J]. 分子植物育种, 2015, 13(2):391-400.
|
[85] |
夏林超, 吴帆, 季孔庶. 马尾松PmPGK1和PmGPIC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英文)[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21, 29(04): 339-348.
|
[86] |
郭天玮. 马尾松LFY、NLY和TFL1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初步分析[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15.
|
[87] |
郭天玮, 苏江, 阮维程, 等. 马尾松FLO/LFY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分析[J]. 分子植物育种, 2015, 13(10):2320-2332.
|
[88] |
田雅婷, 叶友菊, 倪州献, 等. 马尾松PmMADS13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J/OL]. 分子植物育种,(2021-07-14).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46.1068.S.20210713.1541.005.html.
|
[89] |
朱沛煌. 马尾松GRAS家族SHR和SCR同源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初步分析[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16.
|
[90] |
|
[91] |
镐青青, 姚圣, 刘佳禾, 等. 马尾松NAC转录因子基因PmNAC8的克隆及表达分析[J]. 生物技术通报, 2022, 38(4):202-216.
|
[92] |
孙晓波, 陈佩珍, 吴晓刚, 等. 马尾松PmAOX基因克隆与不同逆境胁迫表达分析[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4(4):70-78.
|
[93] |
韦蔷. 马尾松PmSnRK2s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18.
|
[94] |
韦蔷, 季子钧, 宫铭, 等. 马尾松PmSnRK2.3基因的克隆与实时荧光定量表达分析[J]. 分子植物育种, 2018, 16(2):399-406.
|
[95] |
|
[96] |
|
[97] |
陈岳武, 陈维民, 刘大林, 等. 福建省马尾松群体和个体遗传变异的研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2, 6(2):29-43.
|
[98] |
陈岳式, 荣文琛. 马尾松垂直分布天然群体遗传变异的研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0, 14(2):46-53.
|
[99] |
葛颂, 王明庥, 陈岳武. 用同工酶研究马尾松群体的遗传结构[J]. 林业科学, 1988, 24(4):399-409.
|
[100] |
解荷锋. 马尾松天然群体的遗传结构[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0, 14(4):36-43.
|
[101] |
陈天华, 叶志宏, 葛颂. 马尾松不同海拔群体的核型分析[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5, 9(3):132-138,148.
|
[102] |
叶建仁. 松材线虫病在中国的流行现状、防治技术与对策分析[J]. 林业科学, 2019, 55(9):1-10.
|
[103] |
杨章旗. 马尾松高产脂遗传改良研究进展及育种策略[J]. 广西林业科学, 2015, 44(4):317-324.
|
[104] |
|
[105] |
|
[106] |
|
[107] |
|
[108] |
|
[109] |
|
中国马尾松遗传改良取得的进展及成果,是“六五”科技攻关研究以来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兄弟协作单位通力协作的结果。特别感谢福建省林业局林木种苗总站、上杭县白砂国有林场、漳平五一国有林场、沙县官庄国有林场、华安县西陂国有林场等单位的相关领导与马尾松科研工作者,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贵州大学、马尾松分布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从事马尾松相关科研专家与学者的长期合作支持。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