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UNESCO, Program on Man and Biosphere (MAB).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Mountain and Tundra Ecosystem. Lillehammer[R]. Final Report, MAB report 14, UNESCO Paries, 1973. 1-132. [2]李健,郗金标. 山东省石灰岩山地的适生树种资源[J]. 环境与开发,2000,15(2):11-13. [3]史敏华. 石灰岩山地水土保持林的树种选择[J]. 防护林科技,2002(1):8-11. [4]陈兆平,彭建宗,潘兴国. 粤北石灰岩地区绿化优良树种——刺槐[J]. 生态农业研究,1999,7(4):64-66. [5]傅松玲. 皖东石灰岩山地树种选择[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9,26(1):16-22. [6]王月海,房用,孟振农,等. 山东省石灰岩山地的植被资源结构特点的研究[J]. 山东林业科技,2004(3):21-23. [7]杨彪. 洱海东岸面山石灰岩山地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刍议[J]. 四川林勘设计,2004(2):29-32. [8]王月海,房用,隋日光. 山东石灰岩山地荒山植被恢复技术的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4):240-242. [9]董振成,尹旭飞,张宗文,等. 山东石质山地主要生态问题与植被构建技术[J]. 防护林科技,2007,2:46-48. [10]王棣. 太行山中山石灰岩区水土保持林种及配置初探[J]. 山西林业科技,1993(4):47-48. [11]吴焕忠. 提高石灰岩地区造林成活率对策措施[J]. 广东林勘设,2000(2):1-3. [12]薛建辉,吴永波,方升佐. 退耕还林工程区困难立地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7(6):84-88. [13]房用,王淑军. 石灰岩山地中侧柏、油松混交林的生物量[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1(3):63-67. [14]史敏华. 石灰岩区封山后山地植被水土保持功能的研究[J]. 山西林业科技,1994(3):11-14. [15]史敏华. 石灰岩山地封禁区植被恢复的研究[J]. 山西林业科技,1995(3):9-12. [16]高福军. 石灰岩山地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效果浅析[J]. 水土保持研究,2000,7(3):112-114. [17]何跃军. 石灰岩退化生态系统不同恢复阶段土壤酶活性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2005,16(6):1077-1081. [18]陈廉杰. 石灰岩山地低效林分改造生态经济效益观测、评价与优化模式[J]. 贵州林业科技,1996,24(1):49-64. [19]曾河水,岳辉. 长汀县以河田为中心的花岗岩强度水土流失区植被重建的主要模式[J]. 福建水土保持,2004,16(4):16-18. [20]李昌珠,艾文胜,张康民,等. “三岩”造林困难地植被恢复技术研究与示范[J]. 湖南林业科技,2001,28(3):5-10. [21]贾忠奎,徐程扬,马履一. 干旱半干旱石质山地困难立地植被恢复技术[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26(4):559-565. [22]李相玺. 花岗岩侵蚀区植被层次结构优化模式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1997,4(1):202-207. [23]阮伏水,周伏建. 花岗岩侵蚀坡地重建植被的几个关键问题[J]. 水土保持学报,1995,9(2):19-25. [24]贾志清,郭保贵,李昌哲. 太行山石质山地植被结构优化评价[J]. 林业科学研究,2004,17(2):226-230. [25]徐学华,张金柱,张慧,等. 太行山片麻岩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与土壤水分效益分析[J]. 水土保持学报,2007,21(2):133-136. [26]王兵,赵广东,苏铁成,等. 极端困难立地植被综合恢复技术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2006,20(1):151-154. [27]邓辅唐,吕小玲,邓辅商. 高速公路边坡生态恢复研究进展[J]. 中国水土保持,2005,11:48-50. [28]刘志明,李建中,张可能,等. 公路边坡工程中的植物生态防护技术[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1(7):1025-1028. [29]李庆逵. 中国红壤[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30]李先琨,黄玉清,苏宗明,等. 花岗岩崩岗侵蚀劣地的生态恢复试验研究[J]. 热带地理,1997,17(4):405-411. [31]刘苑秋,王平启,杜天真,等. 南方山丘区困难立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J]. 江西林业科技,2005(6):43-45. [32]张金池,杜天真. 长江中下游山地丘陵区植被恢复与重建[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33]冯秀兰,张洪江,王礼先. 密云水库上游水源保护林水土保持效益的定量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20(6):71-77. [34]邢喜云,段树森,肖柏辉. 森林的生态功能[J].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5,28(2):10-11. [35]李承彪. 论川西高山林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 四川森林生态研究[M]. 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90. [36]杨澄,党坤良,刘建军. 麻栋人工林水源涵养效能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1997,12(2):15-19. [37]刘建秀,周久亚. 草坪、地被植物、观赏草[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