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果实评价方法的评价效果,选择适合柿果实品质综合评价的统计分析方法,为优异柿种质的精准选择和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浙江省85份柿种质资源为评价对象,测定柿果13项品质指标(单果质量、果实横径、纵径、粗蛋白、维生素C、淀粉、钙及β-胡萝卜素含量、含水率、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单宁和粗纤维含量),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和熵权TOPSIS法进行果实品质综合评价。【结果】不同柿种质果实品质存在较大差异,变异系数范围为3.82%~87.89%,β-胡萝卜素、单宁、淀粉、粗蛋白、维生素C及钙含量、单果质量和粗纤维含量变异比较丰富,纵径、可溶性糖含量、横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含水率的变化较小。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时,长兴1、富阳2、奉化1、莲都2等10个种质资源综合得分最高;熵值法进行综合评价时,武义3、永嘉10、武义4、黄岩2等10个种质柿果品质综合表现较好;采用熵权TOPSIS法进行综合评价时,武义3、永嘉10、武义4、淳安14等10个种质柿果品质综合表现较好。其中,熵值法和熵权TOPSIS法结果较一致,而主成分分析法结果差异较大,3种评价方法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主要与理论差异、数据标准化方法的不同以及指标权重的赋值方法不同有关。在柿果品质评价中,由于果实性状指标数据量多,关键指标离散程度小,结合不同种质的生产表现,以熵权TOPSIS法的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结论】基于熵权的TOPSIS模型不但提高了指标赋权的合理性,而且评价结果客观准确,计算简便,更适合用于柿种质果实品质综合评价。
【目的】对西藏干热河谷地区采集的21个野生石榴单株果实样本,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为野生石榴种质资源的保存表型数据库提供资料,也为选育优良石榴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游标卡尺、电子天平、质构仪和蒽酮比色法等测定21个石榴样本的果实外观和内在品质,并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合理-满意度”和多维价值理论合并规则的综合评价方法,将单果质量、果形指数、果皮厚度、籽粒硬度、百粒质量、出籽率、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维生素C含量、糖酸比和固酸比等12个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格布5号果型指数最大;军拥1号单果质量最小,果皮最薄,百粒质量最小,糖酸比最低;则拉1号的果皮厚度最大;昌西1号百粒质量最大;叶巴1号出籽率最大;古拉3号出籽率最低;古拉1号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最高;昌西3号维生素C含量最高;珠拉1号糖酸比和固酸比最大。部分指标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或负相关;合成“合理-满意度”最高的为珠拉1号。【结论】21个野生石榴样本间的果实品质差异明显,野生石榴大多具有果小、硬籽、较酸的特点,且样本间的果实品质差异明显,从表型层面展现了野生石榴资源丰富的遗传变异性。从最终合成的“合理-满意度”来看,珠拉1号的整体果实内外品质性状最佳,可进行引种,选育。
【目的】通过喷施不同质量浓度的24-表油菜素内酯(EBR),探索外源EBR对银杏(Ginkgo biloba)实生苗生长发育及其生理特征的影响,为银杏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年生银杏半同胞家系为试验材料,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叶面喷施不同浓度(质量浓度0~2.0 mg/L)EBR后,对银杏幼苗生长、叶片光合特性及激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外施EBR处理后,银杏实生苗的生长存在显著差异(P < 0.05),叶长、叶面积、苗高、叶质量和生物量等均在1.0 mg/L处理下最高,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23.6%、52.6%、140.2%、87.7%和69.1%。1.5和2.0 mg/L EBR处理下银杏净光合速率比对照提高了40.2%和41.5%。银杏叶中双氢玉米素、吲哚丙酸、赤霉毒和脱落酸等内源激素含量在1.5 mg/L处理时达到最大值,而生长素处于最小值。外源EBR处理下,银杏叶中内源油菜素内酯的含量与茉莉酸和吲哚丙酸的含量显著正相关,与玉米素含量之间显著负相关(R>0.5, P < 0.05)。【结论】喷施适宜浓度的外源EBR能够提高银杏的净光合速率、调节各内源激素的含量,进而促进茎的伸长生长、叶面积的扩展和叶干质量的积累。
【目的】探究不同浓度脱落酸(ABA)对银杏(Ginkgo biloba)叶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的影响,为揭示银杏叶黄酮积累内在机理和叶用林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年生银杏实生苗为试材,在人工气候培养室采用叶面喷施的方法进行外源ABA处理,设置CK(0 μmol/L)、A1(50 μmol/L)、A2(100 μmol/L)、A3(150 μmol/L)和A4(200 μmol/L)5个浓度梯度,测定各处理银杏叶总黄酮及其组分含量和黄酮合成途径关键酶活性,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银杏黄酮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量变化。【结果】ABA处理对银杏叶总黄酮及其组分槲皮素、山柰酚和异鼠李素等的含量产生了显著影响,随着ABA浓度增加,银杏叶总黄酮及其组分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趋势,A3处理总黄酮、槲皮素和异鼠李素含量最高,而A2处理山柰酚含量最高;ABA处理对银杏叶黄酮合成关键酶活性产生了显著影响,但不同酶的变化趋势存在一定差异,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随ABA浓度增大而逐渐提高,肉桂酸4-羟化酶(C4H)活性与总黄酮含量同步升高和下降,A2、A3处理4-香豆酸CoA连接酶(4CL)活性显著高于对照,而A1、A4处理4CL活性则低于对照;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ABA处理可显著提升银杏黄酮合成途径GbPAL、GbC4H、Gb4CL、GbCHS和GbCHI等多个基因的表达水平。总体上,外源ABA能够提高银杏叶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其中A3处理效果相对较好。【结论】适宜浓度ABA处理可以通过正向调控多个黄酮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提高黄酮合成关键酶的活性,进而促进银杏叶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和积累。
【目的】利用同质园法,探究油桐叶片结构对地理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规律。【方法】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指甲油印迹法,对46份油桐种质资源叶片解剖结构及气孔特征进行观察测量,结合冗余分析、传统相关分析和系统聚类等方法,研究油桐叶片结构性状的差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油桐种质之间叶片结构特征变异系数较大且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尤其是栅海比、气孔面积、气孔密度、海绵组织厚度的变异超过20%,叶片解剖结构之间、叶片气孔结构之间分别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影响油桐叶片结构性状变异的主要地理环境因子为纬度、经度、年均温、年均降水量。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5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91.02%;选取气孔密度、气孔周长、气孔面积等10个叶片性状进行系统聚类,将46份油桐种质资源在欧氏距离5.0处划分为3个类群,聚类结果反映出各个类群中叶片的结构特征,差异主要体现在叶片气孔特征方面。【结论】地理环境的差异是影响油桐叶片结构变异的重要因素。